[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激光点云数据的树干材积获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00101.7 | 申请日: | 201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3188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8 |
发明(设计)人: | 尤磊;宋新宇;冯岩;郭颂;李小可 | 申请(专利权)人: | 信阳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B11/00 | 分类号: | G01B11/00 |
代理公司: | 河南大象律师事务所 41129 | 代理人: | 尹周 |
地址: | 46400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激光 数据 树干 材积 获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提供了一种基于激光点云数据的树干材积获取方法,包括:步骤1,对树干点云垂直分段;步骤2,逐一计算各个垂直分段的体积;步骤3,计算所有垂直分段体积的累加和。本发明在获取树干断面轮廓的基础上,通过准确计算树干断面的断面积来准确计算树干每段的树干材积,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并为准确提取树干生物量、碳储量与树干量材优化等提供基础数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树干参数提取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激光点云数据的树干材积获取方法。
背景技术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简称TLS)是一种新型的测绘技术,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TLS可快速准确的获得目标物体表面的点云数据信息,从而可以快速构建目标物体的三维模型。经过近20多年来的发展,三维激光扫描仪已经可以连续快速地对被观测物体进行非接触式测量,其通过获取物体表面至扫描仪的距离和发射强度获取大量物体表面的三维点云数据。使用TLS提取林业相关参数是近10年来的研究热点。
树干材积是测树学中的基本测树因子,是树木经济价值的直接体现,也是计算树木生物量与碳储量的基础。传统上将树干简化为一个绕中心轴旋转的旋转体,以此为基础估算树干材积。然而树干形状是不规则的,旋转体的简化结构过于简化了树干的几何形状,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的树干材积必定与树干的真实材积存在着差异,也正因如此,如何准确计算树干材积是林业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激光点云数据的树干材积获取方法,用以根据树干点云获取精确的树干材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激光点云数据的树干材积获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对树干点云垂直分段;
步骤2,逐一计算各个垂直分段的体积;
步骤3,计算所有垂直分段体积的累加和。
优选的,所述步骤1,对树干点云垂直分段,包括:
以高度为标准,计算树干点云中的最低点plowest,其中zlowest为最低点plowest的高度值,并以所述最低点plowest为基础计算树干的高度;
构建平面π0与π1,其方程分别为z=zlowest与z=zlowest+thickness,其中thickness是每一个垂直分段的高度;则位于平面π0与π1间的点云形成树干点云的一个垂直分段Q0;继续向上构建平面π2,其方程为z=zlowest+thickness*2,则位于平面π1与π2间的树干点云形成另一个垂直分段Q1;则,平面πi的方程可表示为z=zlowest+thickness*i,位于平面πi与πi+1间的树干点云形成点云垂直分段Qi;其中,平面πi与平面πi+1分别称为垂直分段Qi的下平面与上平面;按照上述垂直分段的构建方法直至树梢部位得到若干个树干点云的垂直分段。
优选的,所述步骤2,逐一计算各个垂直分段的体积,包括:
计算垂直分段在下平面的投影点集;
计算垂直分段的断面轮廓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信阳师范学院,未经信阳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001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