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93927.5 | 申请日: | 2017-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871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发明(设计)人: | 朱怀才;刘小强;朱正红;许环杰;徐文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中塑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7/02 | 分类号: | C08L67/02;C08L53/02;C08K13/04;C08K7/14;C08K5/098;C08K5/103;C08K5/353;B29C48/92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曾银凤;张春耀 |
地址: | 52385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酯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聚酯组合物由以下原料制备而成: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醇酯(PCT)树脂、玻璃纤维、成核剂A、成核剂B、增韧剂、抗氧剂、润滑剂、添加剂。所述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醇酯(PCT)树脂的数均分子量为25000~30000;所述成核剂A为羧酸钠盐类有机小分子成核剂,分子量为100~200g/mol;所述成核剂B为离子聚合物盐成核剂。本发明的聚酯组合物结晶速率更快,从而使得材料的成型时间变短,节省成品加工时的时间成本,且在较大程度提高结晶速率的同时,又能更好地提高材料的冲击性能、弯曲性能、耐热变形温度等综合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聚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酯是由多元醇和多元酸缩聚而得的聚合物总称,主要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对苯二甲酸1,4-丁二酯(PBT)、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醇酯(PCT)、聚萘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醇酯(PC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以及它们的共聚多酯。这些聚酯相对廉价,且由于它们的芳香族物质含量较高,因此具有高玻璃化转变温度(Tg),这给予由其制成的成型物品良好的耐热性、刚度和韧性。但是,由于结晶速率慢,限制了聚酯的使用和推广,尤其是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醇酯(PCT)。
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醇酯(PCT)是新型的工程树脂,它不但具有吸水率较低、尺寸稳定性好、耐药品性优良等聚酯材料的优点,而且还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和耐γ射线性,其最突出的优点在于耐热性能明显优于PBT、PET工程塑料,是目前耐热性最高的热塑性聚酯,耐热性可与PPS相匹敌,同时它还具有PPS所不具备的优良的结晶速度和低凹陷性,价格亦较PPS便宜,因此,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但是,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酯(PCT)的结晶性能依然不理想,其结晶速率不仅影响其成型加工的周期,而且直接影响其抗拉强度、刚性、热变形温度、抗冲击性、抗蠕变性等物理机械性能。
目前,现有技术中对聚酯结晶速率的改进做了一些研究,例如专利CN100577730C公开了一种提高聚对苯二甲酸二醇酯结晶速率的方法,但该方法针对的是PET树脂的结晶速率的提高。专利CN101987911A公开了采用分子链是由含有碱金属磺酸盐取代基的间苯二甲酸与直链型双端羟基醇两种结构单元交替连接构成的高分子成核剂,以提高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结晶速率的方法。专利CN103849125A通过加入无机成核剂,一定程度改善聚酯组合物的结晶速率。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成型周期短、结晶程度高、机械性能高、耐热性高的聚酯组合物,可应用于耐高温、高光反射率的电子电气零件中,如:投影设备或灯具的反射支架材料等。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案:
一种聚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
所述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醇酯树脂的数均分子量为25000~30000。
所述成核剂A为羧酸钠盐类有机小分子成核剂,分子量为100~200g/mol。
所述成核剂B为离子聚合物盐成核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聚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增韧剂为三元乙丙共聚橡胶(EPDM)、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聚烯烃热弹性体(POE)或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抗氧剂包括受阻酚类抗氧剂和所述亚磷酸酯类抗氧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中塑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中塑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939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