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同步回收废汞触媒中的汞和再生活性炭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87363.4 | 申请日: | 2017-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1232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发明(设计)人: | 张利波;刘超;刘晨辉;彭金辉;夏洪应;胡途;马爱元;林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B7/00 | 分类号: | C22B7/00;C22B43/00;C01B32/36;B01J20/34;B01J20/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步 回收 触媒 中的 再生 活性炭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步回收废汞触媒中的汞和再生活性炭的方法,属于废氯化汞触媒的回收再利用技术领域。本发明将废汞触媒和碱液混合均匀并在超声波条件下浸泡得到混合物A,混合物A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滤液取代碱液进行浸泡;在活化气体条件下,将滤渣进行微波焙烧得到再生活性炭和尾气Ⅰ;尾气Ⅰ冷凝得到汞和尾气Ⅱ,尾气Ⅱ经活性炭吸附得到可排气体和吸附饱和活性炭,吸附饱和活性炭返回微波焙烧。本发明的工艺过程清洁无污染、汞回收率高、可以同步再生活性炭,具有经济价值和环保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步回收废汞触媒中的汞和再生活性炭的方法,属于废汞触媒回收利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氯化汞触媒是我国化工行业生产氯乙烯的催化剂,一旦催化剂失活,将会产生大量的废汞触媒。由于废触媒中含有一定量的汞,具有浸出毒性,因此需要对废汞触媒进行无害化处置。工业上使用较为成熟的回收汞的工艺为化学预处理-焙烧法,其流程是先将废汞触媒用碱进行浸泡或煮沸,使其中的HgCl2转变为HgO,这一步称作化学预处理,之后再用蒸馏炉或立式高炉等对HgO进行火法熔炼,所得汞蒸汽经冷凝后回收汞。北京化工二厂对HgCl2含量为6.49%的废触媒在室温下用15%的NaOH浸渍24h,分离浸渍液后进行阴干,然后再在焙烧炉中于580℃下焙烧2h,所得汞的回收率可达99%。天津化工厂采用10%~15%的氨水浸渍废触媒后,在负压下于500℃下焙烧2h,所得汞的回收率可达98%。贵州汞矿将NaOH浸泡过的废触媒与原煤混合加入沸腾炉进行焙烧后回收汞。万山特区红晶汞业有限公司在化学预处理之前对废触媒进行粉碎,这样便确保了废触媒中的氯化汞在和石灰乳一同煮沸时,能够完全转变为氧化汞。上述这些方法都可以获得较高的汞回收率,但是都没有对价格较高的活性炭载体进行再生利用。此外,在焙烧过程中也存在焙烧时间较长和过程能耗较高的问题。
专利201610332424 .7提出了一种微波加热处理废氯化汞触媒的方法,将废氯化汞触媒依次进行微波低温干燥、微波中温加热得到脱汞废触媒和HgCl2蒸汽;脱汞废触媒进行微波高温活化得到再生的汞废触媒用活性炭,HgCl2蒸汽经冷凝、加水溶解后得到汞废媒用氯化汞溶液;汞废触媒用活性炭在汞废媒用氯化汞溶液中浸渍制备得到新的氯化汞触媒。该专利采用通过低温干燥、中温蒸馏氯化汞和高温活化再生活性炭的三段式微波加热的处理方式实现氯化汞的回收和活性炭的再生。虽然本专利实现了氯化汞的回收和活性炭的再生,但是工艺复杂,氯化汞的回收率和活性炭的再生均较低。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废氯化汞触媒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同步回收废汞触媒中的汞和再生活性炭的方法。
一种同步回收废汞触媒中的汞和再生活性炭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将废汞触媒和碱液混合均匀并在温度为60~90℃的超声波条件下进行浸泡1~4h得到混合物A,其中废汞触媒和碱液的固液比g:mL为1:1~6;
(2)将步骤(1)所得混合物A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滤液返回步骤(1)取代碱液进行浸泡;
(3)在活化气体条件下,将步骤(2)所得滤渣进行微波焙烧10~180min得到再生活性炭和尾气Ⅰ;
(4)将步骤(3)的尾气Ⅰ冷凝得到汞和尾气Ⅱ,尾气Ⅱ经活性炭吸附得到可排气体和吸附饱和活性炭,吸附饱和活性炭返回步骤(3)进行微波焙烧;
所述步骤(1)中超声波频率为20~2500 Hz,超声波功率为10~200 W;碱液的浓度为0.1~20mol/L,碱液为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氨水中的一种或任意比两种;
所述步骤(3)中活化气体为二氧化碳或水蒸气;
所述步骤(3)中微波功率为50~3000 W。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73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