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门禁控制方法、门禁系统和移动终端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58069.0 | 申请日: | 201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521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姚业韶;谢家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宜家安好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C9/00 | 分类号: | G07C9/00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1119 | 代理人: | 韩天宝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州***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门禁 控制 方法 系统 移动 终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门禁控制方法、门禁系统和移动终端,属于智能门禁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智能社区发展迅速,很多新建的小区都配备了安防系统,随着数字系统硬件成本的降低,越来越多的小区使用了基于数字信号的安防系统,并且开始普及。现有的门禁系统多采用13.56MH频率的IC卡刷卡开门的方式,丢卡现象普遍,卡片容易复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授权公布号为CN204833403U中国专利申请文件中公开了一种门禁系统,包括两部分:智能移动终端和设置在门处的门禁设备,通过智能移动终端中的app软件来控制门禁设备,该门禁系统虽然能够避免使用IC卡,避免了上述问题,但是,用户在需要开门时,用户的操作过程为:掏出手机→点亮移动终端屏幕→解锁移动终端→滑屏并找到app→点击打开app→操作app以实现开门控制,复杂繁琐的操作步骤会降低用户的开门体验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门禁控制方法,用以解决传统的开门控制方式的操作步骤复杂繁琐的问题。本发明同时提供一种门禁系统和一种移动终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方案包括一种门禁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检测移动终端的屏幕状态是否发生变化;
(2)当屏幕状态发生变化时,移动终端自动发送开门控制指令,以实现开门控制。
门禁设备通过通讯模块一直向外发送带有该门禁设备唯一标识的广播通知。
当屏幕状态发生变化时,移动终端接收门禁设备通过通讯模块向外发送的带有该门禁设备唯一标识的广播通知,且当接收到的广播通知的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的信号强度阈值时,移动终端发送开门控制指令。
如果移动终端没有接收到门禁设备通过通讯模块向外发送的带有该门禁设备唯一标识的广播通知,或者接收到的广播通知的信号强度小于所述信号强度阈值时,移动终端不做任何处理。
一种门禁系统,包括移动终端和门禁设备,所述移动终端包括:
状态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移动终端的屏幕状态是否发生变化;
控制模块,用于用户身份验证以及当移动终端屏幕状态发生变化时自动发送开门控制指令。
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信号接收模块,当屏幕状态发生变化时,所述信号接收模块接收门禁设备通过通讯模块向外发送的带有该门禁设备唯一标识的广播通知,当接收到的广播通知的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信号强度阈值时,控制模块发送开门控制指令。
如果移动终端没有接收到门禁设备通过通讯模块向外发送的带有该门禁设备唯一标识的广播通知,或者接收到的广播通知的信号强度小于所述信号强度阈值时,所述移动终端不做任何处理。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状态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移动终端的屏幕状态是否发生变化;
控制模块,用于用户身份验证以及当移动终端屏幕状态发生变化时自动发送开门控制指令。
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信号接收模块,当屏幕状态发生变化时,所述信号接收模块接收门禁设备通过通讯模块向外发送的带有该门禁设备唯一标识的广播通知,当接收到的广播通知的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信号强度阈值时,控制模块发送开门控制指令。
如果移动终端没有接收到门禁设备通过通讯模块向外发送的带有该门禁设备唯一标识的广播通知,或者接收到的广播通知的信号强度小于所述信号强度阈值时,所述移动终端不做任何处理。
本发明提供的门禁控制方法中,在需要开门时,用户只需要改变移动终端的屏幕状态即可,比如:利用电源键将移动终端的屏幕由灭变亮或者由亮变灭,当移动终端的屏幕状态发生变化时,移动终端自动发送开门控制指令,以实现开门控制。所以,该方法只需改变移动终端的屏幕状态,无需解锁移动终端,也无需操作移动终端中相应的app,即无需解锁移动终端以进行更多操作就可以完成开门动作,操作过程非常简单,毫不复杂繁琐,简化了操作步骤,增加了用户的开门体验度。
附图说明
图1是门禁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门禁系统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宜家安好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郑州宜家安好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80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