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54603.0 | 申请日: | 2017-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99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凌;张跃明;翟利华;史策辉;朱正宜;梁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1/12 | 分类号: | E02D31/12;E02D35/00;E02D19/10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罗毅萍 |
地址: | 51001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结构 上浮 复位 处理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方法和系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抽排基坑内积水;(2)在明挖隧道底部设置支撑装置,并对明挖隧道结构周围的中粗砂进行清理;(3)往基坑内灌水,同时在明挖隧道结构的顶板上设置压重,并调整压重使明挖隧道结构处于临界悬浮状态,将支撑装置取出;(4)抽排基坑内的水,同时对顶板位置进行监测;(5)往明挖隧道结构的底板底注浆直至浆液溢到底板底以上标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方法,其能够对上浮的明挖隧道结构进行复位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方法和系统,属于地铁隧道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为明挖隧道的结构图,隧道1两侧用中粗砂2回填,顶板覆土还未完成,因基坑3四周路网排水系统极不完善,在雨季,大量雨水迅速从四周涌向该段结构基坑,短时间内基坑内水位急剧上升,迅速淹没顶板以上。由于基坑中的积水不能及时排除,或者覆土厚度不满足抗浮要求,浮力大于结构自重后造成结构上浮,同时,结构两侧回填砂下陷并流入主体结构底板以下,暴雨过后水位下降结构无法复位。针对已经发生上浮的隧道结构,目前并未有很好的复位处理办法,若无法有效复位则不满足使用要求,将给工程造成极大的损失。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不足,本发明一方面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方法,其能够对上浮的明挖隧道结构进行复位处理。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抽排基坑内积水;
(2)在明挖隧道底部设置支撑装置,并对明挖隧道结构周围的中粗砂进行清理;
(3)往基坑内灌水,同时在明挖隧道结构的顶板上设置压重,并调整压重使明挖隧道结构处于临界悬浮状态,将支撑装置取出;
(4)抽排基坑内的水,同时对顶板位置进行监测;
(5)往明挖隧道结构的底板底注浆直至浆液溢到底板底以上标高。
所述步骤(2)包括以下步骤:
(21)对明挖隧道结构两侧的中粗砂进行挖除;
(22)在变形缝和施工缝两端设置结构限位装置;
(23)在底板以下设置支撑装置;
(24)对底板底部进行冲洗以进行全面清砂处理。
所述步骤(2)还包括在顶板上布置高程监测点位的步骤。
在所述步骤(3)前还包括在变形缝处设置水位观测标尺的步骤;和/或,在所述步骤(3)前还包括对底板底部进行注浆处理的步骤。
所述步骤(4)中,在抽排基坑内的水的同时还对明挖隧道结构进行纠偏使其恢复到平面位置。
所述步骤(5)包括两次注浆,第一次注浆为常压注浆,第二次注浆为高压注浆,高压注浆的注浆压力为0.5-0.8MPa,第二次注浆时间为第一次注浆浆体初凝期。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方法,通过先对明挖隧道结构两侧及底部进行清砂,并通过水冲洗干净后将水抽排,再往底部注浆的方法,能够对上浮的明挖隧道进行复位处理;在抽排水的同时对明挖隧道结构进行纠偏,防止明挖隧道结构倾斜;两次注浆,第一次为常压注浆,第二次为高压注浆,底板底部基底结构更为牢固,不会发生上浮。
本发明另一方面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系统,其能够将上浮后的明挖隧道结构进行复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46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