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硅烷偶联剂改性钢纤维表面的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26423.1 | 申请日: | 2017-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277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张麒;杨贞军;姚勇;徐世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0/10 | 分类号: | C04B20/10;C04B14/48;C23F11/18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0 | 代理人: | 刘晓春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硅烷偶联剂 改性 纤维 表面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专利属于建筑材料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硅烷偶联剂改性硅烷偶联剂表面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钢纤维混凝土是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乱向分布的短钢纤维所形成的一种复合材料。这些乱向分布的钢纤维能够有效地阻碍混凝土内部微裂缝的扩展及宏观裂缝的形成,显著地改善了混凝土的抗拉、抗弯、抗冲击及抗疲劳性能,具有较好的延性。钢纤维增韧增强的原理是,当裂缝产生后,由于钢材的高弹性模量和单根的高抗拉强度,阻止了裂缝的进一步开展。然而,钢纤维在使用过程中破坏形态主要是被拔出,而不会被拉断,这说明钢纤维的与混凝土的粘附性不足,这会影响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的效果。目前钢纤维表面普遍采用的镀铜处理,有利于钢纤维在生产、运输及施工前的保存,但是对于钢纤维与水泥基体之间的界面粘结力没有任何提高。
硅烷偶联剂与钢材等很多金属表面具有良好的化学粘结力,被广泛用于钢材的表面处理,具有良好的防腐防锈性能,同时作为中间涂层,与许多有机高分子材料之间具有很强的粘结力。有研究表明,硅烷偶联剂在集料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比砂浆高出很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硅烷偶联剂改性钢纤维表面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增加钢纤维与水泥基体之间的界面粘结力。为此,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硅烷偶联剂改性钢纤维表面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预处理后的钢纤维浸泡在硅烷水解液中,再将吸附在钢纤维表面的硅烷水解在高温条件下固化成膜,具体操作按下列步骤进行:
(1)、硅烷偶联剂在醇的水溶液中水解得到硅烷偶联剂水解液;
(2)、在钢纤维表面施加硅烷偶联剂:
将钢纤维浸入到硅烷偶联剂水解液中,待吸附完成后,将钢纤维取出,置于90‐120℃环境中,恒温烘干,得到硅烷偶联剂改性钢纤维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所述硅烷偶联剂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如Z6011、KH550等)、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如Z6040、KH560等)、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如Z6030、KH570等)、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如Z6020、KH792等)中的一种或者2‐3种混合偶联剂,醇为甲醇、乙醇中的一种或二者的混合液。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水位去离子水,硅烷偶联剂、醇、去离子水的体积比为1:(1‐3):(6‐10)。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方法获得的硅烷偶联剂改性钢纤维材料在钢纤维混凝土中的用途,增加钢纤维与水泥基体之间的界面粘结力。
硅烷偶联剂的水解可采用以下步骤:将去离子水和醇按比例均匀混合,制得醇的水溶液,加入硅烷偶联剂,常温下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制得硅烷偶联剂水解液,密封保存;
钢纤维可采用以下步骤预处理:取适量长度的钢纤维,采用砂纸打磨钢纤维表面,去除表面金属镀层或钝化膜,抛光,用清洁液清洗去除金属表面油污杂质等,用强碱溶液浸泡,然后将钢纤维取出,用清水冲洗,再浸入无水乙醇中,得到预处理后的钢纤维;
在钢纤维表面施加硅烷偶联剂的步骤:取预处理后的钢纤维,擦干或风干表面附着的无水乙醇,然后浸入到硅烷偶联剂水解液中,待吸附完成后,将钢纤维取出,置于90-120℃环境中,恒温烘干,时间为0.5-2h,得到硅烷偶联剂改性后的钢纤维。
本发明所述的硅烷偶联剂改性钢纤维表面的处理方法通过在钢纤维表面吸附一层硅烷偶联剂薄膜,硅烷偶联剂的功能化基团与基体表面的羟基以氢键结合,粘结力强,且可以有效增加钢纤维与水泥基体之间的界面粘结力。具体效果为:对钢纤维表面进行表面处理后,进行单根钢纤维的拔出力学实验,试件在相同制备和养护条件下,硅烷偶联剂改性钢纤维相比于原钢纤维具有更高的极限粘结力,提高约30%-60%。本发明作为一种硅烷偶联剂改性钢纤维表面的处理方法,廉价易得,处理效果显著,通过增加钢纤维与水泥基体之间的界面粘结力,从而增加钢纤维混凝土的抗拉抗弯力学性能,且钢纤维表面抗腐蚀性能良好。
本发明首次将硅烷偶联剂用于处理混凝土用钢纤维表面,可显著提高钢纤维与水泥基体之间的界面粘结性能,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264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