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T76S高强度自钻式管棚超前支护工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14878.1 | 申请日: | 2017-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016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6 |
发明(设计)人: | 苏春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 |
代理公司: | 成都君合集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28 | 代理人: | 张鸣洁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t76s 强度 钻式管棚 超前 护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T76S高强度自钻式管棚超前支护工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条件下的,一些隧道工程的进口段围岩岩性为泥岩、泥灰岩,属软质岩,泥质含量较重、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被切割后多呈碎块状,部分为粉末状。岩体遇水浸泡后易软化,围岩自稳能力差,在隧道开挖前,需要采用超前支护措施保证施工安全。由于岩体破碎,在超前管棚施工过程中,塌孔、卡钻频繁,安装传统φ108管棚需要跟管钻进,导致施工进度缓慢,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很高,会严重影响工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工周期短、加固效率高、能够规避施工风险的T76S高强度自钻式管棚超前支护工法。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T76S高强度自钻式管棚超前支护工法,采用T76S管棚钢管作为通道向地层内注入水泥浆以形成支撑体。
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S1:施工钻机工作室;
步骤S2:在钻机工作室内安装并调整钻机和注浆机;
步骤S3:安装T76S管棚钢管和钻头,由钻机驱动T76S管棚钢管钻进,并使用注浆机通过T76S管棚钢管向地层内注入水泥浆;
步骤S4:前一节T76S管棚钢管钻进结束后,退回钻机,在前一节T76S管棚钢管的自由端安装连接套,并通过连接套套接下一节T76S管棚钢管,使用钻机继续驱动钻进,并使用注浆机通过T76S管棚钢管向地层内注入水泥浆;
步骤S5:重复步骤S4,注浆长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开挖隧道。
所述的步骤S1中,包括按照开挖轮廓线挖隧道口,隧道口的拱顶及侧面喷加钢筋混凝土,掌子面素喷混凝土。
所述的步骤S1中,还包括施做护拱,所述的护拱为一榀工字钢。
所述的工字钢上开设若干个孔,孔内焊接用于安装T76S管棚钢管的导向钢管。
所述的导向钢管采用焊接钢筋的方式互相连接。
所述的导向钢管与隧道壁的间隙喷混凝土充填。
所述的步骤S2中,钻机的钻杆轴线与T76S管棚钢管的轴线同轴。
所述的钻机下方安装枕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使用T76S管棚钢管能够有效与围岩粘结,从而能够避免岩体破碎,并形成整体受力,能够有效解决塌孔、卡钻等问题。本发明适用于公路隧道、铁路隧道、水木隧道、有色金属矿巷道、煤矿等软弱围岩及砂岩区,其具有适用范围广、施工难度小、操作简便、不依赖施工人员的熟练程度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一种T76S高强度自钻式管棚超前支护工法,采用T76S管棚钢管作为通道向地层内注入水泥浆以形成支撑体,T76S管棚钢管为连续T型螺纹厚壁钢管,螺纹高度3mm,其能够有效与围岩粘结,从而能够避免岩体破碎,,水泥浆从T76S管棚钢管流出后,能够互相粘结并与T76S管棚钢管形成一个整体,水泥浆扩散半径大,能够有效改良围岩,并通过使T76S管棚钢管与水泥浆粘结形成整体受力,能够有效解决塌孔、卡钻等问题。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S1:施工钻机工作室,按照开挖轮廓线挖隧道口,挖进深度为6m,隧道口的拱顶及侧面喷加10cm厚的钢筋混凝土,钢筋网片的尺寸为100cm*100cm,φ12cm,掌子面素喷10cm混凝土,以此有利于保护钻机工作室不会发生坍塌,并避免钻机工作室产生的震动对岩体造成影响而发生松塌,保障了施工安全。
步骤S2:在钻机工作室内安装并调整钻机和注浆机,使钻机的钻杆轴线与T76S管棚钢管的轴线同轴,本实施例中,使用C6钻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148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