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步进梁式连续排胶烧结炉的气体净化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00942.0 | 申请日: | 2017-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216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8 |
发明(设计)人: | 骆接文;林利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星特烁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00 | 分类号: | B01D5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唐致明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步进 连续 烧结炉 气体 净化 分离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步进梁式连续排胶烧结炉的气体净化分离装置,包括外箱体,所述外箱体内部设有内箱体,外箱体与内箱体之间设置有若干加热套,内箱体内部设置有冷却箱,冷却箱外侧壁与内箱体内侧壁相互隔离,内箱体分别在其上部和下部设置有出气通道和进气通道,所述冷却箱设置有与其内部空间连通的水管和气管,冷却箱为水箱,所述水管包括长水管和短水管,所述长水管的下端口设置在水箱的内部底部,所述短水管的下端口设置在水箱内部顶部,所述气管为高压气管,气管的下端口连通到水箱内部顶部。该种用于步进梁式连续排胶烧结炉的气体净化分离装置具有可提升产品良品率、节省生产材料、对环境友好、方便后期维护等现有技术所不具备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炉的尾气处理设备,特别是一种用于步进梁式连续排胶烧结炉的气体净化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连续炉中,排胶工艺原理是在低温(150℃-500℃)和保护气氛下,使黏结剂(如PW、CW、PP、PE等)蒸发或者热分解生成气体小分子(如甲醛、乙烯、苯乙烯等),气体小分子通过扩散或渗透方式传输到成形坯表面,然后黏结剂分解成气体脱离成形坯表面进入外部气氛;烧结工艺原理是注射成形坯经过脱黏后是一个多孔体,在高温(1100℃-1500℃)下,使因脱黏后留下的空隙各向同性均匀收缩,达到致密化和化学成分均匀性。
目前,排胶过程中常用的保护剂是氢气(H2),强还原性的氢气(H2)能保护易被氧化的金属粉末或还原已被氧化的金属,氢气(H2)的氢原子很小,极易进入成形坯内部,带动黏结剂小分子快速扩散或渗透到成形坯表面。而且氢气(H2)不会和金属反应。
传统的气体净化装置大多使用吸附、酸碱中和、置换等方式去除杂质,但是在粉末冶金金属注射成型技术中,需要保留氢气(H2),不能让它跟氧气接触,故设备需要密封,这样才能保证氢气(H2)不跟氧气混合,能二次利用,故传统的气体净化装置不宜在这技术领域里使用。其次,传统的气体净化装置从废气进入设备后,要先经过过滤器过滤掉颗粒物,然后再进入吸附区吸附净化。但是杂质中的PW、PE等的粘性太高,不易流动,容易堵住过滤器,也不宜在这方面使用。之后净化的气体由通风机排入大气或者进入其他仪器利用。
步进梁式连续排胶烧结炉在排胶后,传统的处理方法是直接将尾气排放到燃烧室燃烧。但是,炉内排胶产生的杂质浓度过高,会堵塞排胶产品微观上的孔洞,影响产品的排胶,阻碍氢气(H2)气体进入产品深层内部,导致排胶阶段浪费热量,排胶时间长,产量低,良率低。
综上所述,现有的技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1、传统的排胶烧结炉内部没有气氛循环:
传统的排胶烧结炉在排胶阶段,排胶脱黏产生的尾气和氢气一起通入燃烧室燃烧,这样就加大了氢气的使用量。而且排胶产生的杂质会堵塞脱脂产品微观上的孔洞,影响产品的排胶脱黏及阻碍氢气(H2)气体进入产品深层内部,导致排胶阶段浪费热量,排胶时间长,产量低,良率低;
2、炉体内部气氛流动性不强,影响产生良率:
因为排胶脱黏产生的杂质,如石蜡、(CH2O)、PE、PP等的粘性高,流动性差,容易在炉腔内积累,堵住通气口等,导致设备一些功能散失,清理困难,维修困难等。而且加工原件也会受到影响,使其排胶脱黏不完全,受热不均等问题。
3、过滤器容易被堵:
尾气的排放中,有氢气(H2)、石蜡、PE、PP等,经冷却后,石蜡、PE、PP等会黏贴在过滤器上,因为石蜡、PE、PP等的粘性高,不易被清理,容易堵住过滤器,需要经常拆卸拆卸出过滤器和碳纤维清洗和再生,影响生产,很不方便。
总之,现有技术存在排胶效率低下、产品良品率低、原料消耗多、生产成本高、维护困难等技术缺陷。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现存的技术缺陷。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星特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星特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09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