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刺苋的实时荧光PCR鉴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98687.0 | 申请日: | 2017-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019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5 |
发明(设计)人: | 吴姗;林晓佳;虞惠贞;陈吴健;任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Q1/6851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105 | 代理人: | 周涛 |
地址: | 310012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时 荧光 pcr 鉴定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刺苋的实时荧光PCR鉴定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取样本2g,液氮研磨至粉末状,取0.2g研磨后的粉末状样品用试剂盒提取DNA,将提取到的DNA溶解在50μL去离子水中,将得到的DNA样品置于‑20℃冰箱保存、备用;步骤2,基于叶绿体的PsbA基因,设计并合成具有刺苋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步骤3,TaqMan实时荧光PCR:将步骤2设计合成的引物和探针对步骤1中的DNA样品进行荧光PCR扩增反应,通过荧光PCR扩增后得到Ct值对样品是否含有刺苋进行判定。本发明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通过检测物种DNA序列中特异性的片段,有效解决形态学鉴定的不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刺苋的鉴定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刺苋的实时荧光PCR鉴定方法。
背景技术
入侵生物的传播途径主要有3种:一种是有意识引进,即人为引进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实用价值的物种,最后演变为入侵种;二是无意识引进,即随着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而传入的物种演变而成的入侵种;三是自然入侵,即通过物种自身的扩散能力或者借助自然条件而实现的入侵。据悉,中国外来入侵植物中约50%是由于检疫人员疏漏,随贸易品、运输工具等方式引进,即无意识引进。但随着贸易全球化,人为活动范围的扩大,进出口贸易量的与日俱增,无疑对检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检疫工作中面临的业务量大、鉴定专家匮乏也是实际存在的困难。
据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约500种,主要集中在菊科(Compositae)、豆科(Leguminosae)、禾本科(Gramineae)等几个科中,优势属中较为突出的是苋属(Amaranthus)。苋属植物作为粮食、蔬菜、观赏以及染料植物,对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产生积极影响,但该属的刺苋(A.spinosus)、反枝苋(A.retroflexus L.)、长芒苋(A.palmeriS.Watson)等属于杂草,具有感化潜力,特别是刺苋,对生长在其周围植物的萌发和光合速率都会有一定的影响,降低多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目前植物物种鉴定通常以传统的形态学鉴定为主,若植物以种子、果实等形态出现,或形态学信息不足等都会使鉴定面临困难。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刺苋的实时荧光PCR鉴定方法,本发明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通过检测物种DNA序列中特异性的片段,解决形态学鉴定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刺苋的实时荧光PCR鉴定方法,该鉴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刺苋DNA提取:
取样本2g,液氮研磨至粉末状,取0.2g研磨后的粉末状样品用试剂盒提取DNA,将提取到的DNA溶解在50μL去离子水中,将得到的DNA样品置于-20℃冰箱保存、备用;
步骤2,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基于叶绿体的PsbA基因,设计选取具有刺苋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所述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分别为:
F:TAAAGGAGCAATGCCGTTTTCTT,
R:CAGTATTCAGAACTTGCCTTTGA,
P:FAM-TTTTTTTTTTAATTCAAAATGGATTCAAGAT–Eclipse,
步骤3,TaqMan实时荧光PCR:
将步骤2设计选取的引物和探针对步骤1中的DNA样品进行荧光PCR扩增反应,通过荧光PCR扩增后得到Ct值,通过Ct值对样品是否含有刺苋进行判定。
所设计的引物和探针对刺苋具有物种的特异性,能用于刺苋的鉴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未经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986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头枕架半成品悬挂架
- 下一篇:一种快速移动并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