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流动换热实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50410.0 | 申请日: | 2017-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792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6 |
发明(设计)人: | 安小康;刘焕玲;王鹏;李恒;贾梦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G01M99/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张恒阳 |
地址: | 710071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道 换热器 流动 实验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流动换热实验装置。该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是:至少包括:上盖板、下盖板,上盖板和下盖板上分别加工有3个流道和个流道的入口和出口,第一流道、第二流道以及第三流道;第一流道、第二流道以及第三流道均由两个Y型流道组成,流道和流道是将Y字分叉端相接而成,流道是将Y的未分叉端相接而成,流体在第一流道、第二流道以及第三流道的流动时,入口和出口的流动方向是垂直的。本发明具有散热性好、能使高热流密度的电子设备保持均匀温度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通道散热、液态金属散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流动换热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微机电系统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设备的体积越来越小,而功率和集成度却大幅度提高,高热流密度的产生成为了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如果不能迅速带走这些热量,电子器件将会由于高温而不能正常工作,甚至烧毁,散热效果除了要保证电子产品的温度较低外,还需降低电子产品各器件间的温差。传统的散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负荷电子器件的散热要求。为此,需要一些新型的散热结构或冷却介质来解决高热流密度的电子设备中的散热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性好、能使高热流密度的电子设备保持均匀温度的微通道换热器及流动换热实验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是:至少包括:上盖板、下盖板,上盖板和下盖板上分别加工有3个流道和个流道的入口和出口,第一流道、第二流道以及第三流道;第一流道、第二流道以及第三流道均由两个Y型流道组成,流道和流道是将Y字分叉端相接而成,流道是将Y的未分叉端相接而成,流体在第一流道、第二流道以及第三流道的流动时,入口和出口的流动方向是垂直的。
所述上盖板上有第一流道的四个出口,分别是第一流道第一出口, 第一流道第二出口, 第一流道第三出口, 第一流道第四出口;四个出口分别间隔分布在第一流道的Y字分叉端口垂直上端;
上盖板上有第三流道的四个出口,分别是第三流道第一出口, 第三流道第二出口, 第三流道第三出口第三流道第四出口;四个出口也分别间隔分布在第三流道的Y字分叉端口垂直上端;第三流道的四个出口和第一流道的四个出口以第二流道的第二流道入口对称分布。
所述下盖板上有第一流道的两个入口,分别是第一流道第一入口和第一流道第二入口;第一流道第一入口和第一流道第二入口分别在上述第一流道两个Y型流道的Y字下端口;
下盖板上有第三流道的两个入口,分别是第三流道第一入口和第三流道第二入口;第三流道第一入口和第三流道第二入口分别在上述第三流道两个Y型流道的Y字下端口;
下盖板上有第二流道的8个出口,分别是第二流道第一出口, 第二流道第二出口,第二流道第三出口,第二流道第四出口,第二流道第五出口, 第二流道第六出口, 第二流道第七出口, 第二流道第八出口;第二流道第一出口, 第二流道第二出口,第二流道第三出口, 第二流道第四出口和第二流道第五出口, 第二流道第六出口, 第二流道第七出口,第二流道第八出口分布在下盖板的两侧对称分布。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的流动换热实验装置,包括蠕动泵、测试配件单元、辐射器、液体供应箱、液体冷却箱、加热单元,差压变送器,数据采集仪以及计算单元,测试配件单元包括分流器、汇流器及加载有热源的微通道换热器,分流器和汇流器分别通过管路连接加载有热源的微通道换热器,所述的液体供应箱分别通过蠕动泵、第一止流阀和流量计到测试配件单元入口,液体供应箱中的冷却液体在蠕动泵的驱动下流经第一止流阀和流量计注入测试配件单元,经过测试配件单元的分流器从5个入口流入带热源的加载有热源的微通道换热器中,分流器四个出口的液体通过测试配件单元的汇流器的出口流出测试区,再经过辐射器流至液体冷却箱,在液体供应箱和液体冷却箱之间通过管道及第二止流阀连接;第二止流阀控制流体从流体冷却箱流到液体供应箱实现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04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处理金属表面的方法
- 下一篇:电子设备壳体和组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