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树木施肥装置以及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10001.8 | 申请日: | 2017-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794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3 |
发明(设计)人: | 闫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闫婷婷 |
主分类号: | A01G29/00 | 分类号: | A01G2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75100 河北省张***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树木 施肥 装置 以及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树木施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无论是园林中、校园中,还是城市道路旁的树木一般都会在树木的根部种植很多花卉,一是为了美观;二是大大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树木根部种植花卉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树木后期施肥就麻烦,由于花卉需要的营养液成分以及浓度与树木需要的营养液成分和浓度均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如果直接将树木根部所需要的营养液直接倒到根部的话会伤害到花卉的生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树木施肥装置,该装置的使用可以保证树木的有效施肥,同时树木所需的营养液不会影响到花卉的生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树木施肥装置以及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软管、第二软管、第三软管、第四软管和第五软管;
第一软管的上端敞口,另一端封口;
第二软管的一端与第一软管的管壁连通,第二软管的另一端封口;
第三软管的一端与第一软管的管壁连通,第三软管的另一端封口;
第四软管的一端与第一软管的管壁连通,第四软管的另一端封口;
第五软管的一端与第一软管的管壁连通,第五软管的另一端封口;
第二软管、第三软管、第四软管、第五软管的管壁均设置多个空心凸起,并且这些空心凸起均与对应的软管是连通的;
第二软管管壁上设置的空心凸起的容积从靠近第一软管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变小,并且这些空心凸起上均设置圆孔;
第三软管管壁上设置的空心凸起的容积从靠近第一软管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变小,并且这些空心凸起上均设置圆孔;
第四软管管壁上设置的空心凸起的容积从靠近第一软管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变小,并且这些空心凸起上均设置圆孔;
第五软管管壁上设置的空心凸起的容积从靠近第一软管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变小,并且这些空心凸起上均设置圆孔。
更优选的方案,所述的第二软管管壁上设置的空心凸起上的圆孔直径从靠近第一软管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变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树木施肥装置,只需要种树的时候与树的根茎捆绑在一起,将第一软管的一端露在外面,通过第一软管输入营养液,该装置的使用可以保证树木的有效施肥,同时树木所需的营养液不会影响到花卉的生长(不需要后期因为施肥而破坏土壤导致花卉被破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是第一软管;2是第二软管;3是第三软管;4是第四软管;5是第五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树木施肥装置,包括第一软管、第二软管、第三软管、第四软管和第五软管;
第一软管的上端敞口,另一端封口;
第二软管的一端与第一软管的管壁连通,第二软管的另一端封口;
第三软管的一端与第一软管的管壁连通,第三软管的另一端封口;
第四软管的一端与第一软管的管壁连通,第四软管的另一端封口;
第五软管的一端与第一软管的管壁连通,第五软管的另一端封口;
第二软管、第三软管、第四软管、第五软管的管壁均设置多个空心凸起,并且这些空心凸起均与对应的软管是连通的;
第二软管管壁上设置的空心凸起的容积从靠近第一软管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变小(即最靠近第一软管的那个空心凸起容积最大,而最远离第一软管的那个空心凸起容积最小),并且这些空心凸起上均设置圆孔;
第三软管管壁上设置的空心凸起的容积从靠近第一软管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变小,并且这些空心凸起上均设置圆孔;
第四软管管壁上设置的空心凸起的容积从靠近第一软管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变小,并且这些空心凸起上均设置圆孔;
第五软管管壁上设置的空心凸起的容积从靠近第一软管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变小,并且这些空心凸起上均设置圆孔。
其中,所述的第二软管管壁上设置的空心凸起上的圆孔直径从靠近第一软管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变小(即最靠近第一软管的那个空心凸起上面的圆孔直径最大,而最远离第一软管的那个空心凸起上面的圆孔直接最小)。所述的第三软管管壁上设置的空心凸起上的圆孔直径从靠近第一软管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变小。所述的第四软管管壁上设置的空心凸起上的圆孔直径从靠近第一软管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变小。所述的第五软管管壁上设置的空心凸起上的圆孔直径从靠近第一软管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变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闫婷婷,未经闫婷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100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地下滴灌带系统田间建立的方法
- 下一篇:植物灌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