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结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88793.4 | 申请日: | 2016-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413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发明(设计)人: | 西村力也;増永悦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有限会社新城控股 |
主分类号: | B23K11/20 | 分类号: | B23K11/20;B21J15/00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向勇;宋晓宝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合 装置 | ||
一种结合装置,通过使用结合部件使由第一金属形成的第一板材和由第二金属形成的第二板材结合,结合装置具备: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源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驱动部,使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相对于所述结合部件、所述第一板材和所述第二板材相对地移动;控制部,控制所述电源部和所述驱动部的动作,使得利用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对所述结合部件、所述第一板材和所述第二板材加压,并且对所述结合部件、所述第一板材和所述第二板材进行通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结合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通过使用卡止件来接合不同材料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在此,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铁板、铝板和卡止件在从上依次进行排列的状态下,由电极进行加压和通电。由此,铝板中的与卡止件接触的部分熔融,卡止件贯通铝板。然后,卡止件的顶端和铁板被进行电阻焊接。即,卡止件作为用于使铁板和铝板结合(紧固)结合的结合部件而使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8-0339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若在熔融了的铝残留在卡止件的凸缘部和铝板之间的状态下进行电阻焊接,则在一些情况下,卡止件的凸缘部相对于铝板浮起。即,无法使接合件的凸缘部充分地紧贴于铝板。其结果,产生不能得到充分的紧固力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良好地结合的结合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式的结合装置通过使用结合部件使由第一金属形成的第一板材和由第二金属形成的第二板材结合,所述结合装置具备: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源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驱动部,使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相对于所述结合部件、所述第一板材和所述第二板材相对地移动;以及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电源部和所述驱动部的动作,使得利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对所述结合部件、所述第一板材和所述第二板材进行加压,并且对所述结合部件、所述第一板材和所述第二板材进行通电,所述结合部件由与所述第二金属种类相同的第三金属形成,并且所述第一金属的熔点比所述第二金属和所述第三金属的熔点低,所述结合部件具有:主体部;引导部,从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平坦面的中央附近向延伸方向突出;以及环状壁,沿着所述平坦面的外周设置,由所述引导部、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环状壁形成槽空间,并且所述槽空间的体积大于或等于所述引导部中的从所述槽空间的开口面向所述槽空间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的体积,所述控制部在通过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夹持所述结合部件、所述第一板材和所述第二板材,来使所述第一电极的顶端和所述结合部件的主体部接触、使所述结合部件的所述引导部和所述第一板材的第一主面接触、使所述第一板材的第二主面和所述第二板材的第一主面接触、使所述第二板材的第二主面和所述第二电极的顶端接触的状态下,利用所述驱动部对所述结合部件、所述第一板材和所述第二板材加压,并且利用所述电源部使所述结合部件、所述第一板材和所述第二板材通电,由此使所述第一板材中的、与所述结合部件的所述引导部对置的对置部熔融,并且使熔融了的所述对置部向所述结合部件的所述槽空间移动,并且使因所述对置部的熔融而已接触的所述引导部的顶端部和所述第二板材的接合部熔融凝固,由此使所述引导部的顶端部和所述第二板材的接合部接合。
另外,第二方式的结合装置为在第一方式的结合装置中,所述引导部的躯干部在与所述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外周长度在各部分相同,并且所述环状壁在与所述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内周长度在各部分相同。
另外,第三方式的结合装置为在第一方式的结合装置中,所述引导部的躯干部的在与所述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外周长度随着离开所述平坦面而变大,并且所述环状壁在与所述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内周长度在各部分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有限会社新城控股,未经有限会社新城控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887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