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胸骨悬吊拉钩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20246.3 | 申请日: | 2016-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659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1 |
发明(设计)人: | 张鲁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02 | 分类号: | A61B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奥翔领智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518 | 代理人: | 路远 |
地址: | 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冠状动脉 搭桥 胸骨 悬吊 拉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胸骨悬吊拉钩。
背景技术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一些病人需通过外科手术获得治疗。但是由于心脏和血液循环的特殊性,需开胸和体外循环进行手术,手术的创伤主要与体外循环有关,其次是切口的大小。微创心脏手术通过避免体外循环,或减小、避免手术切口,能降低手术创伤和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微创技术被应用于许多心脏病的心脏外科治疗,包括冠心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在不用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在主动脉和狭窄的冠状动脉远端之间用自体的血管建立一个新的血管通道,被比喻成“在跳动的心脏上架起生命的彩虹”。由于不用体外循环,避免了体外循环导致的对心、脑、肾、凝血系统等重要器官的损伤,大大降低了搭桥术的手术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成为冠心病外科手术的未来趋势。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通常需要使用撑开器,以撑开肋间组织切口、显露手术视野,获取乳内动脉。现有的撑开器主要有非微创切口撑开器和固定挡板小切口撑开器。非微创切口撑开器要求切口大,不能用于微创小切口;固定挡板小切口撑开器只能平行撑开切口,不能撑开切口以外的地方,且撑开叶片大小固定,不能针对不同身高、体型的病人进行有选择性的更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胸骨悬吊拉钩,该拉钩能够经皮穿刺穿过胸骨下端后,将胸骨下端向上提起,显露右侧乳内动脉,从而使经左侧微创开胸获取右侧乳内动脉成为可能,从而完成左侧开胸获取双侧乳内动脉完成微创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胸骨悬吊拉钩,包括底盘,连接杆和拉环,所述底盘通过连接杆连接于拉环,所述底盘与所述连接杆可拆卸地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盘与所述连接杆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盘上设置盲孔,所述盲孔内设置内螺纹,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设置外螺纹。
优选地,所述连接杆与所述拉环一体化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杆与所述拉环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杆与所述拉环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拉环上设置用于限制连接杆运动的限制部件。
优选地,所述连接杆为长度可调节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胸骨悬吊拉钩,能够经皮穿刺穿过胸骨下端后,将胸骨下端向上提起,显露右侧乳内动脉,即经左侧微创开胸获取右侧乳内动脉,完成微创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胸骨悬吊拉钩,结构简单,其中的底盘可以根据需要而制定不同的尺寸;连接杆可以根据需要调节长度;拉环可为完整的圆环或是半圆环或是其他可以起到提拉作用的部件。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胸骨悬吊拉钩易于操作,用于手术中,占用面积小,可以空出更多的空间用于医生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用于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胸骨悬吊拉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用于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胸骨悬吊拉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用于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胸骨悬吊拉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用于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胸骨悬吊拉钩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底盘;
200-连接杆;
300-拉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未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202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教学用的新型机械装置
- 下一篇:一种球上自平衡机器人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