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强度行星齿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12132.7 | 申请日: | 2016-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594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吴佳琪;吴高秋;吴法聪;庄灵申;莫汕军;吴兴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柏思达齿轮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5/08 | 分类号: | F16H55/08;F16H55/1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7610 浙江省台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行星 齿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技术,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高强度行星齿轮。
背景技术
被我们所熟知的齿轮绝大部分都是转动轴线固定的齿轮。例如机械式钟表,上面所有的齿轮尽管都在做转动,但是它们的转动中心(与圆心位置重合)往往通过轴承安装在机壳上,因此,它们的转动轴都是相对机壳固定的,因而也被称为"定轴齿轮"。
有定必有动,对应地,有一类不那么为人熟知的称为"行星齿轮"的齿轮,它们的转动轴线是不固定的,而是安装在一个可以转动的支架上。行星齿轮除了能像定轴齿轮那样围绕着自己的转动轴转动之外,它们的转动轴还随着蓝色的支架绕其它齿轮的轴线转动。绕自己轴线的转动称为“自转”,绕其它齿轮轴线的转动称为"公转",就象太阳系中的行星那样,因此得名。
而差速器内的行星齿轮是与左半轴齿轮和右半轴齿轮进行啮合。
目前,市场上的行星齿轮,它包括行星齿轮本体。这种行星齿轮本体虽然有着较好的传动效果,但是在与其他齿轮进行配合时,啮合效果不稳定以及结构强度较差都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啮合效果稳定,结构强度高的行星齿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行星齿轮,包括行星齿轮本体,其特征是:所述行星齿轮本体包括轴孔以及设置于轴孔外壁上设有锥齿轮,锥齿轮包括若干轮齿,各个轮齿上均包括第一啮合部、第二啮合部、第三啮合部和第四啮合部,所述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依次连接形成有第一啮合区,第三啮合部和第四啮合部依次连接形成有第二啮合区,第一啮合区和第二啮合区均呈圆弧状,第一啮合区的圆弧半径小于第二啮合区的圆弧半径,所述锥齿轮和轴孔外壁之间的连接处还设有连接加强区,连接加强区呈圆弧状,连接加强区的圆弧开口方向与第二啮合区的圆弧开口方向相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行星齿轮本体包括轴孔以及设置于轴孔外壁上设有锥齿轮,锥齿轮包括若干轮齿,各个轮齿上均包括第一啮合区和第二啮合区,第一啮合区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第二啮合区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啮合部和第四啮合部,第一啮合区和第二啮合区均呈圆弧状,第一啮合区的圆弧半径小于第二啮合区的圆弧半径,为了保证行星齿轮在啮合的过程中不存在卡顿的现象,即在行星齿轮刚进入两轮齿之间,以及出两齿轮后,均能稳定运转,通过上述结构设置,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连接形成的第一啮合区的圆弧半径小于第三啮合部和第四啮合部连接形成的第二啮合区的圆弧半径,使得第一啮合区的坡度较小,第二啮合区的坡度较大,减小了行星齿轮的轮齿在啮合过程中的卡顿现象,保证了良好的传动效果,为了增加行星齿轮本体的轮齿和轴孔外壁之间的连接强度,锥齿轮和轴孔外壁之间的连接处还设有连接加强区,连接加强区呈圆弧状,连接加强区的圆弧开口方向与第二啮合区的圆弧开口方向相反,通过设有的圆弧状结构的连接加强区,保证了表面应力的分散,减小了表面应力的集中,从而增加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锥齿轮上设有油孔,两油孔呈椭圆状,两油孔相对设置且两油孔的长轴直径为3.5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锥齿轮上设有油孔,两油孔呈椭圆状,两油孔相对设置且两油孔的长轴直径为3.5mm,根据研究发现,圆形状结构比椭圆形形状的结构表面应力更加集中,相对减弱了结构强度,因此通过将两油孔设置为椭圆状,减小了表面应力的集中,从而增加了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轴孔的连接口处均设有连接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轴孔的连接口处均设有连接斜面,增加了连接的方便程度,保证了运行时的稳定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啮合部的圆弧半径为29mm,第二啮合部的圆弧半径为49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啮合部的圆弧半径为29mm,第二啮合部的圆弧半径为49mm。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行星齿轮本体上还设有渗碳层,渗碳层的厚度为0.9~1.3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行星齿轮本体上还设有渗碳层,渗碳层的厚度为0.9~1.3mm之间,通过在半轴齿轮本体上设有的渗碳层,增加了半轴齿轮本体的结构强度,并且将渗碳层的厚度设置为0.9~1.3mm之间,若渗碳层的厚度小于0.9,则会在齿轮啮合的过程中,容易很快的磨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若渗碳层的厚度大于1.3mm,增加了制作成本,而且会影响到齿轮啮合传动效果,因此将渗碳层控制在0.9~1.3mm之间为最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柏思达齿轮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柏思达齿轮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121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