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垃圾填埋气燃烧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0946988.5 | 申请日: | 2016-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002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4 |
发明(设计)人: | 单英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康达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7/06 | 分类号: | F23G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004 | 代理人: | 侯文龙,王灵灵 |
地址: | 401336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填埋气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垃圾填埋气燃烧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垃圾填埋气燃烧器。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城市垃圾产量最高的国家,垃圾对土壤、大气、水体造成污染,既影响了人们的生态环境,又危及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垃圾填埋沼气(LFG)是卫生填埋场的降解产物之一,除主要组分CH4,CO2外,其它已被检测出的物质有140种以上。这些气体无控制的迁移和聚积,会产生二次污染,引发燃烧爆炸事故;垃圾填埋沼气又是一类温室气体,它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作用,资料表明,垃圾填埋沼气产生的温室效应比当量体积的CO2高20倍以上。垃圾填埋气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既可替代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源,也可替代煤炭等商品能源,而且能源效率明显高于秸秆、薪柴、煤炭等。垃圾填埋气的作用包括炊事做饭、垃圾填埋气灯照明、发电等。
现有技术中用于垃圾填埋气灶的燃烧器种类较多,但是,在结构上基本都存在灶头燃烧室底部与喷嘴的距离较远的问题,以致容易造成喷嘴漏气或供氧量调节不佳而出现的垃圾填埋气燃烧不完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垃圾填埋气燃烧器,以解决喷嘴漏气或供氧量调节不佳而出现的垃圾填埋气燃烧不完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垃圾填埋气燃烧器,该燃烧器由灶头、带有供氧调节孔的连杆、喷嘴、喷嘴安装杆及填埋气连接管组成;
所述灶头的燃烧室底部与连杆连接;连杆下端的内侧设有内丝扣,内丝扣与喷嘴安装杆上端的外丝扣吻合连接,喷嘴安装杆下端与填埋气连接管连接;喷嘴安装在喷嘴安装杆顶部;
所述喷嘴包括喷嘴本体,喷嘴本体内部设有贯穿顶部的通道,喷嘴本体顶部开设有锥形喷口,锥形喷口与通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垃圾填埋气燃烧器,进一步,所述喷嘴本体外表面设有外螺纹,通过螺纹与喷嘴安装杆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垃圾填埋气燃烧器,进一步,所述的灶头燃烧室底部与喷嘴的距离通过连杆与喷嘴安装杆的旋转进行调节,调节范围在10mm~15mm之间。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垃圾填埋气燃烧器,进一步,所述锥形喷口的角度为60~150度。
本实用新型如上所述的垃圾填埋气燃烧器,进一步,所述灶头、喷嘴为氧化铝、氧化镧、氧化铍、氧化钙、氧化锆、氧化铀、氧化镁、氧化铈、氧化钍或金属陶瓷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在本实用新型燃烧器中,灶头燃烧室底部与喷嘴的距离通过连杆与喷嘴安装杆的旋转进行调节,调节范围在10mm~15mm之间。灶头燃烧室底部与喷嘴的距离可以进行调节,能够保证垃圾填埋气燃烧时的需氧,垃圾填埋气燃烧更加完全。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喷嘴包括喷嘴本体,喷嘴本体内部设有贯穿顶部的通道,喷嘴本体顶部开设有锥形喷口,锥形喷口与通道连通;所述喷嘴本体顶部设有凸柱,通道设置在凸柱内。锥形喷口使得喷嘴喷出的气流成扇形,喷射范围大,喷刷均匀;另外,喷嘴本体顶部设有外螺纹,通过外螺纹能够方便将喷嘴安装到喷嘴安装杆上,使用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垃圾填埋气燃烧器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喷嘴示意图;
图3为图2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灶头;
2、带有供氧调节孔的连杆;
3、喷嘴,31、喷嘴本体,32、通道,33、锥形喷口,34、外螺纹;
4、喷嘴安装杆;
5、填埋气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垃圾填埋气燃烧器的实施例。
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及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康达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康达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9469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