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快速取放电池的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1620111848.6 | 申请日: | 2016-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282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吴建中;王瑞州;朱琛琦;张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金坛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7/92 | 分类号: | B65G47/92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马荣 |
地址: | 2132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电池 工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快速取放电池的工装。
背景技术
我国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的研制及推广发展较早,特别是集节能、环保、 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动力电池。日前,从行业协会解到,当前圆柱型锂离子动力 电池的研发与应用,在新能源领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现阶段的焦点技术。
电动车使用的动力电池是国家政策鼓励和扶持的一种新型绿色环保能源, 有关专业人士认为,圆柱型动力电池在未来30年内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 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随着圆柱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应用领域的不断拓 展,各国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政府、集团企业都正在巨额投资、研发和市场 应用。
特别是2015年下半年以来,纳入中央财政补助范围的新能源汽车纯电动续 驶里程要求≥100km,纯电动乘用车30分钟最高车速应不低于100km/h。双“100 标准”执行后各新能源汽车厂商对三元体系18650圆柱型电池需求量剧增,各电 池生产厂商供不应求,纷纷在2016年初进行提产、扩产,普遍产能提升1.5-2 倍。
现圆柱型电池取放多为人工单手抓拿取放,生产效率低、人员劳动强度大, 抓拿取放过程中电池有滑落,电池易摔伤或内部极粉脱落,直接造成电池报废 或给电池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带来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快速 取放电池的工装,以达到实现多支电池快速取放、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快速取放电池的工 装,包括设有腔体的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拉板、与拉板下端连接的磁条,所 述的磁条与壳体内壁之间通过弹簧连接。
所述的壳体内壁上伸出有将所述的腔体隔为内腔、外腔的隔板,所述的隔 板中部设有通孔。
所述的隔板与磁条之间连接有弹簧。
所述的拉板上端与拉手连接,所述的拉手穿过所述的隔板中部通孔设置, 所述的拉手的手握端设置在所述的内腔中。
所述的外腔的开口端设有与外腔呈台阶状腔体的磁条活动腔。
所述的磁条活动腔的长度大于待取圆柱型电池的直径的两倍,所述的磁条 活动腔的宽度小于待取圆柱型电池的直径。
所述的磁条长度与磁条活动腔长度相等,磁条的宽度小于磁条活动腔宽度。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实现多支电池快速取放、提 高工作效率,人员劳动强度小;2、磁板吸附电池牢固,杜绝了电池在取放过程 电池滑落摔伤报废或极粉脱落造成的安全隐患;3、本实用新型应用原理简单可 靠、可行,实施过程易控制、操作安全、流程顺畅、原材料易购易加工,在技 术上是成熟可靠的,具备产业化应用。此外,应用本发明附加值大,经济上也 是可行的,并有较大的社会意义。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磁条吸附待取圆柱型电池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放料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抓取多支圆柱型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方式抓取多支圆柱型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中,1、壳体;2、手握端;3、拉手;4、拉板;5、弹簧;6、磁条; 7、内腔;8、外腔;9、隔板;10、磁条活动腔;11、待取圆柱型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快速取放电池的工装,包括设有腔体的壳体1、设置在壳体 1内的拉板4、与拉板4下端连接的磁条6,磁条6与壳体1内壁之间通过弹簧 5连接。壳体1内壁上伸出有将腔体隔为内腔7、外腔8的隔板9,所述的隔板 9中部设有通孔。隔板9与磁条6之间连接有所述的弹簧5。拉板4上端与拉手 3连接,拉手3穿过隔板9中部通孔设置,拉手3的手握端2设置在内腔7中。
外腔8的开口端设有与外腔8呈台阶状腔体的磁条活动腔10。磁条活动腔 10的长度大于待取圆柱型电池11的直径的两倍,所述的磁条活动腔10的宽度 小于待取圆柱型电池11的直径。磁条6长度与磁条活动腔10长度相等,磁条6 的宽度小于磁条活动腔10宽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金坛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金坛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1118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空气斜槽尾部接料结构
- 下一篇:一种差速器齿圈全自动高精度定位搬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