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模具用进胶浇口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72138.7 | 申请日: | 2016-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436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童章狄;岑波;刘佩之;樊泽文;吴凯;杨坤华;袁志龙;张邦红;阮建华;李卓华;付炽垣;何可梅;王国锋;周华;伍昭文;何豪;范助文;江小强;严瑞林;周继海;易杰华;郑光林;于鹏;陈云;罗海平;周丽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市利群精密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27 | 分类号: | B29C45/27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兴华粤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345 | 代理人: | 吴剑锋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具 用进胶 浇口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用进胶浇口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塑料模具的进胶浇口结构由于设计上的缺陷,在产品分离时,进胶浇口处残留量较大,高出产品的外表面,不能满足产品的要求。
故此,现有的进胶浇口结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有效防止残留胶量高出产品外表面的模具用进胶浇口机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
一种模具用进胶浇口机构,包括有前模和后模,在所述前模和后模之间设有产品位,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产品位的进胶口处设有能防止产品进胶口处胶液残留量高出产品表面的凹槽,在所述前模内设有进胶流道,在所述进胶流道前端设有进胶浇口,所述进胶浇口设置在凹槽内。
如上所述的一种模具用进胶浇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槽底端与产品表面的距离为1.0-1.5mm,所述凹槽的宽度为15-18mm。
如上所述的一种模具用进胶浇口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模与凹槽对应的位置上设有插接片,在所述后模与插接片相应的位置上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设置在凹槽正下方,合模时所述插接片设置在容置槽内,在所述插接片上设有通孔,在所述通孔内设有弧形切刀,所述进胶浇口设置在所述通孔内。
如上所述的一种模具用进胶浇口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片的厚度小于凹槽的深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有效防止残留胶量高出产品外表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插接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3所示的一种模具用进胶浇口机构,包括有前模1和后模2,在所述前模1和后模2之间设有产品位3,在所述产品位3的进胶口处设有能防止产品进胶口处胶液残留量高出产品表面的凹槽4,在所述前模1内设有进胶流道5,在所述进胶流道5前端设有进胶浇口6,所述进胶浇口6设置在凹槽4内。
本实用新型中在于所述的凹槽4底端与产品表面的距离为1.0-1.5mm,所述凹槽4的宽度为15-18mm。优选方案:所述的凹槽4底端与产品表面的距离为1.0mm,所述凹槽4的宽度为15mm。
本实用新型在所述前模1与凹槽4对应的位置上设有插接片7,在所述后模2与插接片7相应的位置上设有容置槽8,所述容置槽8设置在凹槽4正下方,合模时所述插接片7设置在容置槽8内,在所述插接片7上设有通孔9,在所述通孔9内设有弧形切刀10,所述进胶浇口6设置在所述通孔9内。
本实用新型所述插接片7的厚度小于凹槽4的深度。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市利群精密实业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市利群精密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721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方形嘴针阀结构
- 下一篇:一种一体式塑胶注塑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