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1267553.9 | 申请日: | 2016-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272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渤海新能电力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11/18 | 分类号: | B60L1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西青区华苑产业***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直流 充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能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石油能源不断匮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些都对世界各国的汽车产业发展带来许多无法确定的因素。全球汽车工业为破解能源、环境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努力推动交通能源动力系统转型。特别是08年以来,面对金融危机、国际油价高位震荡和日益严峻的节能减排压力,世界汽车产业进入全面交通能源转型时期,发展电动汽车成为国际上取得高度共识的实现交通能源转型的技术路线,因而世界电动汽车产业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但受到环境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建设那多充电桩。由于电动汽车起步阶段大量充电站桩密集建设,会造成资源浪费,规划不足又会制约产业快速发展。以10%电动车比例思考,年10%增长率,充电桩一次规划建设到位,那么第一年闲置90%第二年闲置80%,到第五年闲置50%,加之前四年闲置的就达350%,资源利用浪费惊人,投资回报率太低,制约着社会资金参与电动汽车配套设施建设。加之现在燃油车保有量大,占用充电桩位置,不可能建设大量充电桩。
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充电装置充电操作繁杂,甚至用户自己无法操作而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协助充电,不能实现完全自动换,充电后的收费也多由人工收费,也是人工浪费的一个方面。因此完全自动化、节省人工、操作简单的充电装置急需研发和普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装置,节省空间和人工,自动化程度高、充电操作简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
一种电动汽车直流充电装置,包括电动汽车检测平台、充电机、主控板、电动汽车充电接头集中平台;所述电动汽车检测平台上设置有旋转平台,所述旋转平台在驱动装置作用下进行旋转;所述旋转平台上设置有所述电动汽车充电接头集中平台,所述电动汽车充电接头集中平台上设置有若干种充电接头,分别用于对不同型号的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所述充电接头与所述充电机连接;所述电动汽车充电接头集中平台上设置有储物空间和LCD显示屏,所述储物空间和所述LCD显示屏均与所述充电接头一一对应,所述充电接头置于对应的所述储物空间内,所述储物空间设置有电控门,所述电控门和所述LCD显示屏均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所述主控板设置有无线网卡,与智能终端无线连接;所述LCD显示屏上显示二维码,所述智能终端扫描所述二维码后通过无线网络和所述无线网卡与所述主控板连接。
所述储物空间内设有转轮,所述充电接头的接线绕旋于所述转轮上。
所述转轮为机械转轮或者电动转轮,所述电动转轮由控制芯片控制,所述控制芯片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
所述电动汽车检测平台包括混凝土基座、驱动电机、驱动组件、旋转平台和旋转轨道;所述混凝土基座中心设置有容置腔;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旋转平台旋转,所述旋转平台的周向设置有若干个支撑轮;所述旋转轨道设置在所述支撑轮下方的混凝土基座表面上。
所述容置腔上方的所述混凝土基座内设置有底板,所述驱动电机吊装在所述底板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公开了一种节省空间,并且自动化程度高的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大大节省人工,充电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动汽车检测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电动汽车充电接头集中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支撑轮和旋转平台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混凝土基座 2、容置腔 3、驱动电机 4、减速器 5、底板 6、旋转轨道 7、钢筋挂钩 8、支撑轮 9、小链轮 10、大链轮 11、小齿轮 12、大齿圈 13、旋转平台 14、支撑轮托架 15、支撑轴承 16、轴承球 17、轴用卡簧 18、电动汽车充电接头集中平台 19、储物空间 20、LCD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做出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渤海新能电力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渤海新能电力系统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675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软包(R‑2)
- 下一篇:悬浮机构及永磁悬浮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