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晶增强轻质合金复合防护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96427.9 | 申请日: | 2016-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722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7 |
发明(设计)人: | 张荣霞;吴为;徐炳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1C37/02 | 分类号: | B21C3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非晶合金 轻质金属 非晶 复合防护材料 等温锻造 轻质合金 毛坯件 多向 咬合 制备 挤压 增强复合材料 过冷液相区 一体化技术 凹凸几何 材料制备 机械切割 界面结合 近净成形 零件成形 低应变 增强相 交叠 取向 与非 合金 切割 装配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非晶增强轻质合金复合防护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轻质金属和非晶合金机械切割成可以相互咬合的具有凹凸几何形状的部件,并将切割后的轻质金属和非晶合金咬合装配,形成毛坯件;在非晶合金的过冷液相区以低应变速率对毛坯件进行多向等温锻造或挤压。本方法通过将基体轻质金属与非晶合金交叠,利用多向等温锻造或挤压实现增强相的不同取向分布,加强界面结合强度,获得性能优异的非晶增强复合材料。同时,该方法还便于实现材料制备与零件成形一体化技术,可以近净成形所需零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晶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非晶增强轻质合金复合防护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非晶材料作为新型增强体,在铝、镁等轻质金属基复材制备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非晶合金具有超高的强度、高硬度及良好的耐腐蚀性,且其在过冷液相区会表现出良好的超塑性变形特性。例如Zr基块体非晶合金在玻璃转变温度区间延伸率达到 200%,抗拉强度3.65GPa,抗弯强度为4.40GPa,是普通晶体合金的3~4倍,是优良的制造穿甲弹的材料。非晶合金作为一种致密的单相无定性结构材料,自身活性极高,能迅速形成优良的表面钝化膜,使得非晶合金表现出优秀的耐腐蚀性能,一般认为其耐腐蚀性能约为普通不锈钢的10倍。但非晶的室温脆性的缺陷,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将非晶作为轻质合金基体的增强体,可以发挥两种材料的优势,制备轻质高强耐磨耐腐蚀等综合性能较好的复合材料,特别适合作为装甲防护复合材料。
非晶增强轻质合金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分为:一、外生法,即将预先准备好的非晶增强体加入到合金基体中。二、内生法,主要通过控制反应过程,使增强体随复合材料产生而原位生成。外生法由于工艺简单而备受关注,外生法可以在固态、液态、半固态下进行,某些条件下可制备包含纳米晶和非晶的复合材料。
目前,外生法制备非晶增强轻质合金基复合材料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轧制、搅拌摩擦焊等工艺,实现非晶和晶态合金复合,但在此温度下金属合金流动性不高,两者间变形协调性差,非晶与晶态合金界面强度不高,易产生弱面,同时存在很大的残余应力,损害性能。二是利用粉末冶金的方法,将合金粉与非晶粉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固结成形,但一般都存在非晶晶化、孔隙率较高、粉末结合强度不高等缺点,严重时会产生崩溃式断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非晶增强轻质合金防护材料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非晶增强轻质合金复合防护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1)将轻质金属和非晶合金机械切割成可以相互咬合的具有凹凸几何形状的部件,并将切割后的轻质金属和非晶合金咬合装配,形成毛坯件;
2)在非晶合金的过冷液相区以低应变速率对毛坯件进行多向等温锻造或挤压。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还包括根据复合防护材料的性能,设计轻质金属和非晶合金咬合装配的截面形状和叠放方式。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多向等温锻造进一步包括将毛坯件置于等温锻造型腔内,保持温度并在此温度下使毛坯件产生大塑性变形,所述温度在非晶合金的过冷液相区内,且在轻质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以下;变形完成后,取出毛坯件,水冷,改变角度再次置于等温锻造型腔内,重复上一步骤,直至完成多向锻造的全部道次,所述多向锻造的道次根据所需的轻质金属和非晶合金的复合程度确定。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挤压进一步包括:将毛坯件置于挤压模具中,选定挤压比和进给量,使变形温度在非晶合金的过冷液相区内,且在轻质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挤压操作。
本方法通过将基体轻质金属与非晶合金交叠,利用多向等温锻造或挤压实现增强相的不同取向分布,加强界面结合强度,获得性能优异的非晶增强复合材料。同时,该方法还便于实现材料制备与零件成形一体化技术,可以近净成形所需零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9642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等通道挤压方法
- 下一篇:一种交叉内螺纹导流管件的成型装置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