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波导带状线过渡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95766.5 | 申请日: | 2016-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021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忠;李庆;陈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P5/107 | 分类号: | H01P5/107 |
代理公司: | 北京航信高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26 | 代理人: | 高原 |
地址: | 21406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波导 带状线 过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毫米波无源电路设计技术,具体涉及一种一种波导带状线过渡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设备日益小型化的需求,在各种器件的指标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对各种器件体积的要求和模块的电磁兼容性要求越来越高。在目前的毫米波电路设计过程中,波导、带状线、微带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其体积与重量均较大,带状线设计简单,具有电磁兼容性好、抗干扰等优点,如果实现波导-带状线转换将为电路设计提供很高的灵活性。这些为我们实现某些功能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灵活的波导带状线过渡结构,克服或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波导带状线过渡结构,实现波导与多层金属层内部的带状线连接,该多层金属层由五层金属层和四层金属层层叠而成,其中,每两层金属层中夹一层金属层;
第一金属层为覆铜地层;
第二金属层上开设有通孔,该通孔由与波导截面形状相同的矩形通孔一以及与该通孔一贯穿相连的用于放置所述带状线的通孔二,其中,矩形通孔一放置有椭圆形贴片一,该椭圆形贴片一与所述带状线相连;
第三金属层上开设有用于放置椭圆形贴片二的通孔三;
第四金属层上开设有通孔四;
第五金属层上开设有与波导截面形状相同的矩形通孔五,该矩形通孔五中设置有椭圆形贴片三;
其中,椭圆形贴片一、椭圆形贴片二、椭圆形贴片三三贴片的中心共线并且与多层金属层垂直,
该多层金属层垂直设置有贯穿的金属化通孔,并且该金属化通孔沿矩形通孔一与通孔二外边缘设置。
优选地是,所述四层金属层均为Rogers4350金属层。
优选地是,所述四层金属层分别为第一介质层、第二介质层、第三介质层、第四介质层,所述第一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与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厚度为0.508mm;所述第二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与所述第三金属层之间,厚度为0.608mm;所述第三介质层位于所述第三金属层与所述第四金属层之间,厚度为0.1mm;所述第四介质层位于所述第四金属层与所述第五金属层之间,厚度为0.254mm。
优选地是,所述第二金属层中的所述矩形通孔一长为7.11mm宽为3.56mm;所述带状线线宽为0.565mm;所述椭圆形贴片一长轴长度为2.2mm,短轴长度为2.0mm。
优选地是,所述第三金属层中的所述通孔三为椭圆形开孔,其长轴长度为3.535mm,短轴长度为3.5mm;所述椭圆形贴片二长轴长度为2.0mm,短轴长度为1.4mm。
优选地是,所述第四金属层中的所述通孔四为椭圆形开孔,其长轴长度为3.535mm,短轴长度为3.5mm。
优选地是,所述第五金属层中的所述矩形通孔五长为7.11mm宽为3.56mm;所述椭圆形贴片三长轴长度为2.2mm,短轴长度为1.54mm。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波导带状线过渡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不借助于结构件,借助于多层金属层技术,实现波导与多层金属层内部的带状线之间的阻抗匹配,从而实现波导-带状线的过渡;该转换结构简单、具有加工精度高、批次一致性好以及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提高了电路设计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波导带状线过渡结构中的板面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波导带状线过渡结构中的第一金属层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波导带状线过渡结构中的第二金属层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波导带状线过渡结构中的第三金属层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波导带状线过渡结构中的第四金属层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波导带状线过渡结构中的第五金属层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波导带状线过渡结构一种实施例的S参数仿真图。
附图标记:
1-第一金属层、2-第一介质层、3-第二金属层、4-第二介质层、5-第三金属层、6-第三介质层、7-第四金属层、8-第四介质层、9-第五金属层、10-金属化通孔、11-带状线、31-通孔、51-通孔三、71-通孔四、91-矩形通孔五、311-矩形通孔一、312-通孔二、313-椭圆形贴片一、511-椭圆形贴片二、911-椭圆形贴片三。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957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