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大电流充电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87872.9 | 申请日: | 201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8283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发明(设计)人: | 廖正勇;胡光祥;罗兰;龚志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宝兴电线电缆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42 | 分类号: | H01B7/42;H01B7/32;H01B9/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明日今典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43 | 代理人: | 王杰辉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电流 充电 电缆 | ||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电动汽车大电流充电电缆,包括至少一股导线,导线设置在电缆内,还至少包括一根用于传输冷却媒介的第一流入管、一根流出管;所述第一流入管穿设于所述导线内部,所述第一流入管在所述导线的一端与所述流出管的一端导通连接,所述流出管临近所述导线布置。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充电电缆自带冷却管道,制冷效果好,采用特制的孔套结构转接头,在保护第一流入管的同时增大了转接头与导线的接触面积,极大的降低了转接头的接触电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充电电缆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电动汽车大电流充电电缆。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太长一直是制约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市场上功率最大的直流充电桩为150KW,充电电流250A,充电时间将近1个小时,这么长的充电时间极大的影响了用户使用电动汽车的积极性。为了提高电动汽车充电速度,就需要进一步增加充电电流,这将导致电缆发热严重。采用的常规对应办法是增加电缆的截面,但目前市场上的电缆截面已经过大,如再增加电缆截面,用户很难正常操作,因此,采用常规方法已经很难再提高充电功率,只能采用强制冷却的方式降低电缆的发热,在维持电缆截面不变的情况下加大其充电电流,提高充电功率。
现有技术中,散热管道大多数为金属材料硬度大且不易压接,无法适应于需要频繁移动弯曲、对接头要求严格的电动汽车充电线,有的散热管道还设有散热孔,使冷却媒介直接接触电缆导体,容易对导体造成氧化腐蚀,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杂质很容易进入绝缘层产生水树甚至击穿,电缆使用寿命得不到保障,并且管道多为单向冷却管道,冷却效果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制冷效果好的电动汽车大电流充电电缆。
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动汽车大电流充电电缆,包括至少一股导线,导线设置在电缆内,还至少包括一根用于传输冷却媒介的第一流入管、一根流出管;
所述第一流入管穿设于所述导线内部,所述第一流入管在所述导线的一端与所述流出管的一端导通连接,所述流出管临近所述导线布置;
还包括转接头,所述转接头为孔套结构,包括内孔套与外孔套,所述内孔套设于外孔套内,所述内孔套和所述外孔套之间压接所述导线;所述转接头上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流入管通过所述通孔后与所述流出管导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孔套与外孔套一端固接于固定件上,所述通孔穿设于内孔套与外孔套的侧壁上,所述第一流入管的一端穿设于内孔套内,并从所述通孔穿出与所述流出管导通连接。
进一步的,还至少包括一根用于传输冷却媒介的第二流入管,所述第二流入管穿设于电缆内部,螺旋环绕在所述转接头外表面后与所述流出管的一端导通连接。
进一步的,包括两股导线,所述导线内部穿设有所述第一流入管,所述第一流入管导通连接所述流出管。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媒质流出管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流入管和第二流入管的总和。
进一步的,还包括感温控制系统,所述感温控制系统包括感温线、PLC控制器与输送泵,所述感温线穿设于所述电缆中,并与所述导线贴合设置,所述感温线电连接所述PLC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所述输送泵,所述第一流入管一端与所述输送泵导通连接,还包括报警器,所述报警器电连接所述PLC控制器。
进一步的,感温控制系统还包括冷却装置,冷却装置中连接储存装置,所述储存装置设置在冷却介质流进输送泵前,所述冷却装置与所述输送泵、储存装置与流出管导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流入管与第二流入管使用的材料为柔性绝缘材料做成的管道。
进一步的,所述流出管使用的材料为发泡柔性绝缘材料做成的管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宝兴电线电缆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宝兴电线电缆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8787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