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横向穿越铁路线地下管道顶进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85124.7 | 申请日: | 201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4144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伊川;李建甫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首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028 | 分类号: | F16L1/028;F16L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谊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7 | 代理人: | 刘月娥 |
地址: | 10004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施工 顶进 地下管道 横向穿越 开槽 管道施工技术 穿越障碍物 顶管法施工 安全施工 工程概况 工程造价 监控力度 施工工期 施工管理 施工现场 周边环境 隔断 交通 建筑物 监测 节约 部署 宣传 教育 建设 | ||
一种横向穿越铁路线地下管道顶进施工方法,属于管道施工技术领域。施工时应对对工程概况、总体施工部署、施工管理措施、具体施工方法、施工现场监测等因素做出了充分考虑。采用地下管道顶进施工,既能保护地面已有建筑物,又能节约工程造价。施工前做好各种宣传和教育工作,施工中加强对安全施工的监控力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顶管法施工的优点,除了控制精度高之外,可以穿越障碍物、建设公害少、文明施工程度比开槽施工高;对交通的干扰小,无需隔断交通;顶进施工比开槽、加固铁路线施工工期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管道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提供了一种横向穿越铁路线地下管道顶进施工方法;它不需要开挖面层,并且能够穿越公路、铁道、河川、地上建筑物的地下管线施工。
背景技术
根据市政综合管线设计图,共有7条管线穿越大台铁路。下穿铁路施工,对桥体、铁路的正常运行和周边既有建筑影响较大,为防止因施工造成桥墩、周边既有建筑的沉降和倾斜,确保铁路正常运营需对桥墩、路基进行注浆加固,采用顶管、直埋、暗挖的防护方法,并编制合理的施工方案,确保了施工高效顺利的完成。
管线穿越铁路防护方式和布置情况如下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横向穿越铁路线地下管道顶进施工方法,地下管道顶进施工是继盾构施工之后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下管道施。由于施工场地位于铁路下方与城市快速路旁,通行车辆多、交通人员流动大、场地狭窄,同时受铁路线制约。所以采用地下管道顶进施工,既能保护地面已有建筑物,又能节约工程造价。
施工中加强对安全施工的监控力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进行场地平整,根据现场情况实行控制桩点及水准点加密,并对其进行保护,确保测量数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竖井等施工钢架加工成形后应进行试拼,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成批生产,将拼装偏差、公差、平面翘曲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喷射混凝土应分层进行,一次喷射厚度根据喷射部位和设计厚度确定,喷射混凝土表面应密实、平整,无裂缝、脱落、漏喷、空鼓、渗漏水等现象,平整度控制在允许偏差内。钢筋混凝土后背应考虑作用在后座土体上的应力,顶进力,确定后座宽度和后座高度。安装导轨应先复核管道中心线的位置,两导轨应顺直、平行、等高、其纵坡应与管道设计坡度一致。两根导的内距计算:应考虑管外径、导轨高、混凝土管外皮距轨地面高。根据顶力计算结果选用适宜的千斤顶,根据勘察报告,确定顶管及隧道开挖所处土层。顶力计算考虑管道的外径(m);粘性土系数,为保证安全,所有系数均取最大值。顶进测量,在顶第一节管时,以及在校正偏差过程中,测量间隔不应超过规范值,保证管道入土的位置正确。测量采用中心测量、高程测量、激光测量。校正(纠偏):顶管误差校正是逐步进行的,可采用超挖纠偏方法和千斤顶纠偏法,以保证顶管位置准确。具体步骤如下:
(1)测量放样
1)采用经纬仪三角测量定位地面控制桩,
2)通过控制桩用仪器定出井下管道顶进轴线测量仪器的位置,
3)在顶进过程中要经常对顶进轴线的测量,每顶进100~150测量1次,并记录3次/节管子,顶进轴线的测线与设计轴线一旦发生偏差,要及时采取纠偏措施,减少偏差数值;
(2)铁路线加固施工(施工流程见图15)
1)调整枕木
根据横梁位置调整既有枕木,每隔6根枕木加穿一根3.5m长枕木,为穿工字钢做准备;施工时所用工具必须做好绝缘措施,防止联电,同时为防止线路断轨事故发生,在线路加固前,对施工地点两侧各50m范围内扣件重新紧固;
2)铺设扣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首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首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8512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