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负极材料比容量和首次库伦效率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83802.6 | 申请日: | 201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451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5 |
发明(设计)人: | 韩峰;杨栋梁;刘高浪;彭渊敏;胡美萍;韩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赣州市瑞富特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6 | 分类号: | G01R31/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41000 江西省赣州市开***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负极 材料 容量 首次 库伦 效率 测试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可简便、准确测试碳负极材料比容量和首次库伦效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锂电池作为一种比容量高、循环寿命长、环境友好的二次电池,广泛应用在便携式设备和电动汽车等领域。近些年来,随着电动汽车的迅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开发更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而锂离子电池材料又是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的关键所在。
碳负极材料因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特征,是锂离子电池负极中门类最为繁多、应用也最为广泛的负极材料之一。碳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锂离子电池的设计、容量、循环寿命、充放电特性等。对碳负极材料的生产厂家来说,准确测试和了解碳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对负极材料的开发、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监督至关重要。同时引入一款新的电池活性材料,需要对其基本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定,才能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应用。
由碳负极材料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和金属锂片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制备成半电池(纽扣电池),通过测定半电池的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和首次库伦效率,来衡量碳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好坏。相对全电池(圆柱电池或软包电池),可缩短测试周期、节约评估成本,为应用于全电池负极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在本申请人未对碳负极材料比容量和首次库伦效率测试方法改进前,半电池测试的数据误差较大,测试的几组数据一致性也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可简便、准确测试碳负极材料比容量和首次库伦效率的方法,同时可有效地提高碳负极材料比容量和首次库伦效率测试数据的一致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碳负极材料比容量和首次库伦效率测试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负极配料:将碳负极材料、导电剂、粘结剂、甲基吡咯烷酮按一定的比例、固含量配制成油性浆料,所述的碳负极材料、导电剂、粘结剂、甲基吡咯烷酮按照91.0~93.2:1.5~2.8:5.5~7.2:130~140重量比混合,所述的浆料固含量控制在41.5~45.0%,所述导电剂为SP-Li,所述粘结剂为PVDF。
进一步地,所述碳负极材料为石墨或石墨化碳材料,所述石墨为天然石墨、人造石墨或复合石墨。采用甲基吡咯烷酮的作为锂离子电池的电极辅助材料。采用上述配料方式配成的油性浆料稳定性好。
(2)负极涂布与制片:通过涂布机把油性浆料按80-100μm的厚度均匀地涂在铜箔上,经过烘箱烘干,完成电极片制备;再将所述的电极片通过冲片机冲成直径为16 mm圆形的小电极片,放入烤箱烘烤水分后称重。
进一步地,所述铜箔为双光电解铜箔,其厚度为 10~12μm。烘干后的小电极片厚度为 80~100μm。
称重是为了准确知道极片当中石墨的重量,方便测试后计算碳负极材料的比容量等数据。
(3)装配:在手套箱内(H2O≤5ppm;O2≤10ppm)中,将半电池组件按正极壳、圆垫片、极片、隔膜、锂片、圆垫片、弹簧垫、注入电解液、负极盖的顺序组装,在100~130MPa的压力下封口,制作成半电池,所述圆垫片规格是直径16mm,厚度0.7~1.0mm,材质是304不锈钢。
采用上述厚度和材质的圆垫片好处在于充分填充于半电池内部空间,和弹簧片一起配合使各组件之间紧密接触,且不易生锈能重复使用。优选所述隔膜为单层PP,所述电解液为LiPF6(六氟磷酸锂)。
该步骤组装时加了圆垫片和弹簧垫,一方面作为半电池的填充剂,相比一般厂家使用泡沫镍为填充剂,价格低廉,可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保证正极壳、极片、隔膜、锂片和负极盖等组件在一定压力下紧密接触。
(4)活化与测试:将装配好的半电池先活化6-8小时,再通过测试柜对其进行测试,先0.1C恒流放电至0V,再0.1C恒流充电至2V,然后恒压2V充电,截止电流为0.01C,测试温度25±5℃,测试一次或循环测试多次。
进一步地,所述活化步骤为将半电池在25℃-30℃中搁置8小时;优选通过测试柜对半电池循环测试两次,最后根据测试结果判定碳负极材料的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和首次库伦效率是否符合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赣州市瑞富特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赣州市瑞富特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8380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面向时空非均衡的移动电源租赁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智能防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