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外置耦合光栅谐振腔的高精度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83700.4 | 申请日: | 201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9548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发明(设计)人: | 郭龑强;姬玉林;彭春生;郭晓敏;李璞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11/00 | 分类号: | G01B11/00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王勇 |
地址: | 030024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外置 耦合 光栅 谐振腔 高精度 测量 装置 | ||
1.一种基于外置耦合光栅谐振腔的高精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1)、第一光纤(2)、光学光谱分析仪(3)、第二光纤(4)、纳米锥形光学光纤(5)、外置耦合光栅(6);
其中,纳米锥形光学光纤(5)的一端通过第一光纤(2)与光源(1)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光纤(4)与光学光谱分析仪(3)的输入端连接;外置耦合光栅(6)水平镶嵌于纳米锥形光学光纤(5)的下侧,且外置耦合光栅(6)的中心光腔对应于纳米锥形光学光纤(5)的腰部中央;
所述外置耦合光栅(6)包括基底、第一外置耦合光栅(9)、第二外置耦合光栅(10)、第三外置耦合光栅(11)、第四外置耦合光栅(12)、第五外置耦合光栅(13);
其中,第一外置耦合光栅(9)、第二外置耦合光栅(10)、第三外置耦合光栅(11)、第四外置耦合光栅(12)、第五外置耦合光栅(13)由左向右依次排列于基底的上表面中央;
第一外置耦合光栅(9)为无缺陷的光栅;第二外置耦合光栅(10)、第三外置耦合光栅(11)、第四外置耦合光栅(12)、第五外置耦合光栅(13)均为有缺陷的光栅;
基底的长度(14)为15mm、宽度(15)为12mm、厚度(16)为2mm;
第一外置耦合光栅(9)的狭板宽度(17)为50nm、光栅周期(18)为330nm、支撑板宽度(19)为0.25mm、光栅长度(20)为1mm、凹槽宽度(21)为305nm、凹槽深度(22)为2μm、狭板数(23)为300;
第二外置耦合光栅(10)的狭板宽度(24)为50nm、光栅周期(25)为340nm、支撑板宽度(26)为0.25mm、光栅长度(27)为1mm、凹槽宽度(28)为510nm、凹槽深度(29)为2μm、左部狭板数(30)为75、右部狭板数(31)为75;
第三外置耦合光栅(11)的狭板宽度(32)为50nm、光栅周期(33)为300nm、支撑板宽度(34)为0.25mm、光栅长度(35)为1mm、凹槽宽度(36)为450nm、凹槽深度(37)为2μm、左部狭板数(38)为100、右部狭板数(39)为100;
第四外置耦合光栅(12)的狭板宽度(40)为50nm、光栅周期(41)为340nm、支撑板宽度(42)为0.25mm、光栅长度(43)为1mm、凹槽宽度(44)为510nm、凹槽深度(45)为2μm、左部狭板数(46)为125、右部狭板数(47)为125;
第五外置耦合光栅(13)的狭板宽度(48)为50nm、光栅周期(49)为320nm、支撑板宽度(50)为0.25mm、光栅长度(51)为1mm、凹槽宽度(52)为495nm、凹槽深度(53)为2μm、左部狭板数(54)为165、右部狭板数(55)为16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外置耦合光栅谐振腔的高精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为石英基底;所述第一外置耦合光栅(9)、第二外置耦合光栅(10)、第三外置耦合光栅(11)、第四外置耦合光栅(12)、第五外置耦合光栅(13)均为二氧化硅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8370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