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稠油水平井的蒸汽驱启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78085.8 | 申请日: | 2016-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933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周游;刘彤;张忠义;李秀峦;席长丰;杜宣;齐宗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4 | 分类号: | E21B43/24;E21B4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 | 代理人: | 姚亮,沈金辉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水 蒸汽 启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稠油水平井的蒸汽驱启动方法,属于稠油油田采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超稠油原油粘度高,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大于50000mPa·s,该类油藏普遍采用蒸汽吞吐方式生产,水平井吞吐后转水平井汽驱继续提高油藏的采收率。吞吐预热作为蒸汽驱前井间促进连通的主要方法,吞吐过程中以蒸汽作为热源,利用热传递和热对流机理,多轮吞吐过程中注入蒸汽携带热量逐步扩大了油藏的加热范围,直到注采井间(井距30m)温度场的上升至75-80℃,原油粘度降至20000mPa·s以下,流动阻力减小,已具备一定的流动能力,初步判断井间连通性较好可以实施转驱。
但采用这种方式,容易对完井的井身和油藏造成损害,并且对于浅层超稠油(<200m)储层,注汽时容易导致近井区域形成了横向或纵向的微裂缝,不利于超稠油油藏后期有效开采。
因此,提供一种超稠油水平井的蒸汽驱启动方法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稠油水平井的蒸汽驱启动方法,该方法与常规单一吞吐预热方式相比,极大地缩短了预热时间,降低预热期间的操作成本,还调高了转驱后原油产量,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稠油水平井的蒸汽驱启动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筛选超稠油油藏,在所述超稠油油藏的底部部署生产井,在相邻两口生产井中间的上方部署注汽井,所述生产井和所述注汽井均为水平井;
向水平井中注入蒸汽,进行单井循环预热,控制注汽压力小于地层破裂压力,直至水平方向近井地带形成稳定的热场;
使用蒸汽吞吐的方式对水平井进行预热,控制注汽压力小于地层破裂压力,直至注汽井和生产井之间形成稳定的热场;
对注汽井连续注汽,连续注汽过程中将注汽速度由初始值逐步提高至最终值,并控制注汽压力小于地层破裂压力,同时向生产井注入蒸汽,对生产井进行单井循环预热,直至注汽井和生产井之间的温度达到50-80℃,且注汽井和生产井之间的连通程度大于50%,完成超稠油水平井的蒸汽驱启动。
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水平井蒸汽驱启动技术是指通过合理的预热方式,建立水平井注采井组之间的有效热连通和水力连通,达到转蒸汽驱要求的一种技术,汽驱启动能够使注汽井和生产井实现由预热阶段向驱替阶段过渡;蒸汽吞吐指是先向井注入一定量的蒸汽,关井一段时间,待蒸汽的热能向油层扩散后,再开井生产的一种开采重油的增产方法。
本发明在对常规使用蒸汽吞吐的预热方式启动蒸汽驱的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
①常规方法为实现有效的热传递,必须保证单轮注汽量大,对注入压力也有一定要求(注入压力>5mpa),通常注入压力要高于地层破裂压力,容易对完井的井身和油藏造成损害;
②常规方法只能适应埋深>200m的稠油油藏,对于浅层超稠油(<200m)储层,原始地层温度较低,原油粘度较高基本不具有流动能力,常规方法要实现蒸汽的注入,初期注汽压力一般超过地层破裂压力,导致近井区域形成了横向或纵向的微裂缝,渗透率极差的加大增加了油藏的非均质性,不利于超稠油油藏后期有效开采,这些裂缝作为高渗通道,在吞吐阶段导致水平段局部吸汽过快,很难实现水平段均匀加热,也很难达到均匀启动和稳定汽驱的目的,并且在转蒸汽驱后,同样易形成井间窜流,蒸汽沿高速通道流失形成无效注汽,同时蒸汽未能波及的区域剩余油很难被再次动用,直接影响汽驱效率,降低单井产量;
此外,由于油藏埋深浅,原油粘度大,如果为了避免压裂油层需降低吞吐的单轮注气量,这样注入蒸汽所能传递的热量有限,直接影响预热效果;
③常规方法常由于吞吐初期形成裂缝,注入蒸汽沿高渗通道窜流,热损失严重,日产油量低且含水高,生产不易控制;
④对常规方法进行了现场试验,从现场试验的结果看,常规方法在实现水平段的有效动用过程,单轮次吞吐时间长达60-120天,预热时间通常超过360天,整体开发效率较低,且常规方法在实现水平段的动用过程中,需要依靠过高的注汽压力,容易破坏地层,影响转驱后的效果;
⑤常规方法适用的油藏范围相对较窄,且循环预热的时间太长,经济效益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780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