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BIM技术实现基坑快速参数化三维建模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65369.3 | 申请日: | 2016-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807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鹿存亮;魏建华;许杰;黄永进;许邹;蒋馥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17/00 | 分类号: | G06T1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蒙商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4 | 代理人: | 徐小蓉;周宇凡 |
地址: | 20009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bim 技术 实现 基坑 快速 参数 三维 建模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岩土工程中基坑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利用BIM技术实现基坑快速参数化三维建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BIM技术将基坑围护结构概化成可参数化控制的三维剖面,然后将所述基坑围护结构按照其基坑边线线形分布的原则布置所述三维剖面并对所述三维剖面进行参数化设置,所述参数化设置满足于基坑尺寸的要求,从而实现基坑的三维建模。本发明的优点是:(1)基坑三维复合BIM剖面可参数化控制,通过调整参数,模型自动调整;(2)基坑三维复合BIM剖面具有可重复利用的特性,一次创建可永久用于不同模型,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效率;(3)可快速建立基坑整体BIM模型,并可根据设计参数进行不同方案的调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岩土工程中基坑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利用BIM技术实现基坑快速参数化三维建模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深基坑设计、施工、监测等环节相对独立,各阶段以二维图纸及数据图表作为传递介质。随着城市基坑不断向深大复杂方向发展,传统方法对深基坑风险控制、环境影响分析、复杂工况表达、监测时间历程变化分析等要求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特别是周边环境复杂,地层复杂,施工流程复杂的深基坑工程,在传统的二维设计面临信息表述复杂、设计效率低、数据共享分析能力差等情况下,需要采用一种新的技术来推动深基坑技术发展。
BIM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方法,实现了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变革,从静态的信息向动态的信息发展,将BIM技术引入基坑工程特别是复杂的深大基坑项目,通过创建基坑BIM模型,在设计、施工、监测全过程实现信息共享,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风险。基坑工程采用BIM技术的首要问题是建立一个信息化三维模型,实现对基坑工程设计、施工、监测的信息化管理以及有效的全面控制。目前还未见对基坑BIM三维建模的系统化研究,所以,如何实现快速建立基坑三维参数化模型、提高便利性是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利用BIM技术实现基坑快速参数化三维建模的方法,通过BIM技术将基坑围护结构概化成可参数化控制的三维剖面,实现基坑三维BIM模型的快速建立,并可实现参数化调整。
本发明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利用BIM技术实现基坑快速参数化三维建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BIM技术将基坑围护结构概化成可参数化控制的三维剖面单元,然后将所述基坑围护结构按照其基坑边线线形分布的原则布置所述三维剖面单元并对所述三维剖面单元进行参数化设置,所述参数化设置满足于基坑尺寸的要求,从而实现基坑的三维建模。
所述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概化基坑围护结构的三维复合BIM剖面单元,所述三维复合BIM剖面单元为基坑建模的基本单位,若干所述三维复合BIM剖面单元组合构成资源库;
将基坑按照其边线分成若干不同的围护结构形式;
根据所述基坑的不同围护结构形式,调用与所述围护结构形式分别对应的所述资源库内的所述三维复合BIM剖面单元,使所述三维复合BIM剖面单元按所述基坑的边线布置在所对应的位置上;
生成所述基坑的三维BIM模型。
所述三维复合BIM剖面单元至少包括挡土结构、止水体系、拉锚及支撑体系以及坑内加固结构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组合结构。
本发明的优点是:(1)基坑三维复合BIM剖面可参数化控制,通过调整参数,模型自动调整;(2)基坑三维复合BIM剖面具有可重复利用的特性,一次创建可永久用于不同模型,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效率;(3)可快速建立基坑整体BIM模型,并可根据设计参数进行不同方案的调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653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同种异态森林场景构建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获取漏失通道模型的方法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