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云平台恶意行为检测系统及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49850.3 | 申请日: | 2016-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132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罗蛟;保永武;叶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虹旭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29/08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42001 | 代理人: | 黄瑞棠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平台 恶意 行为 检测 系统 及其 方法 | ||
1.一种云平台恶意行为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云端(10)和目标客户端(20);其中云端(10)包括第1行为检测器(11)、第1网络检测器(12)、扫描器(13)、模式筛选器(14)、第1恶意程序库(15)、第1可信程序库(16)和第1网络攻击模式库(17);其中目标客户端(20)包括第2行为检测器(21)、第2网络检测器(22)、行为探针(23)、网络探针(24)、第2恶意程序库(25)、第2可信程序库(26)和第2网络攻击模式库(27);
其交互关系是:
第2行为检测器(21)分别与行为探针(23)、第2恶意程序库(25)、第2可信程序库(26)和第1行为检测器(11)进行交互,实现在目标客户端(20)上对程序恶意行为的提取、识别和响应;
第2网络检测器(22)分别与网络探针(24)、第2网络攻击模式库(27)和第1网络检测器(12)进行交互,实现在目标客户端(20)上对网络恶意行为的提取、识别和响应;
第1行为检测器(11)分别与第1恶意程序库(15)、第1可信程序库(16)、扫描器(13)和第2行为检测器(21)进行交互,实现在云端(10)对恶意程序行为的提取、识别和响应;
第1网络检测器(12)分别与第1网络攻击模式库(17)和第2网络检测器(22)进行交互,实现在云端(10)上对恶意网络攻击行为的提取、识别和响应;
模式筛选器(14)分别与第1恶意程序库(15)、第1可信程序库(16)、第1网络攻击模式库(17)、第2恶意程序库(25)、第2可信程序库(26)和第2网络攻击模式库(27)进行交互,实现对目标客户端(20)的信息收集和对检测规则的下发。
2.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系统的一种云平台恶意行为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①行为探针(23)针对程序恶意行为,提取目标客户端(20)上的程序信息摘要,发送给第2行为检测器(21),进行恶意行为检测;
②第2行为检测器(21)通过行为探针(23)提交的程序信息摘要,结合第2恶意程序库(25)、第2可信程序库(26)识别程序恶意行为;对于无法识别的可疑程序,则提交给云端(10)的第1行为检测器(11)进行检测;
③第2网络检测器(22)通过网络探针(24)提交的网络流量摘要,结合第2网络攻击模式库(27)识别网络恶意行为;对于无法识别的可疑流量,则提交给云端(10)的第1网络检测器(12)进行检测;在云端(10)的第1网络检测器(12)通过第2网络检测器(22)提交的网络流量摘要,结合第1网络攻击模式库(17)识别网络恶意行为;
④第1行为检测器(11)通过第2行为检测器(21)提交的程序信息摘要,结合第1恶意程序库(15)、第1可信程序库(16)识别程序恶意行为;对于无法识别的可疑程序,则提交扫描器(13)进行检测;对于识别的可疑程序和正常程序,则分别更新第1恶意程序库(15)和第1可信程序库(16);
⑤扫描器(13)接收第1行为检测器(11)提交的程序信息摘要,通过第1、2……N扫描引擎(131、132……13N)对可疑程序进行扫描,识别程序恶意行为;
⑥模式筛选器(14)结合客户端的环境信息,对第1恶意程序库(15)、可第1信程序库(16)、第1网络攻击模式库(17)的更新部分进行筛选,实时下发给目标客户端(20),以更新目标客户端(20)的第1恶意程序库(15)、第1可信程序库(16)和第1网络攻击模式库(1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虹旭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武汉虹旭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4985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