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核苷酸、转化子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47956.X | 申请日: | 2016-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02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庞振华;周豪宏;刘修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IBT美国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5/113 | 分类号: | C12N15/113;C12N1/21;C12N9/88;C12P13/00;C12R1/285;C12R1/01;C12R1/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38 | 代理人: | 王莹;于宝庆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自***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核苷酸 转化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核苷酸,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含启动子及λ噬菌体阻遏蛋白CI的操纵位点的聚核苷酸、转化子,本发明还涉及该聚核苷酸、转化子的应用,特别是在发酵生产多肽,尤其是利用发酵生产的多肽产物生产1,5‑戊二胺方面的应用。一种第一聚核苷酸,所述第一聚核苷酸的序列为如SEQ ID NO 1所示的序列,或如SEQ ID NO 1所示序列的碱基互补序列。一种第二聚核苷酸,所述第二聚核苷酸包含一个启动子和如上所述的第一聚核苷酸。一种转化子,所述转化子包含如上所述的第二聚核苷酸。本发明解决了λPR T‑41C诱导条件下表达效果不好的技术问题,为诱导重组表达提供了新的选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核苷酸,还涉及这种聚核苷酸作为λ噬菌体阻遏蛋白CI的操纵位点的应用;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含启动子及λ噬菌体阻遏蛋白CI的操纵序列的聚核苷酸、转化子,本发明还涉及该聚核苷酸、转化子的应用,特别是在发酵生产多肽,尤其是利用发酵生产的多肽产物生产1,5-戊二胺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在以表达重组蛋白为目的的发酵中,通常使用组成型启动子或诱导型启动子(又称可诱导启动子)来启动重组基因的表达。组成型启动子的表达为持续性表达,无需调控。诱导型启动子又分为阻遏型启动子和激活型启动子,分别受不同的转录因子(又称转录调控蛋白)控制。阻遏型启动子与阻遏蛋白(或称转录抑制蛋白)结合,受到抑制;在诱导条件下,阻遏蛋白与启动子序列解离,解除抑制。对于阻遏型启动子而言,当阻遏蛋白缺失时,可视为处于持续诱导状态,也可当成组成型启动子。例如Plac启动子受阻遏蛋白LacI抑制,是诱导型启动子。但lac启动子在不能表达LacI蛋白的宿主菌中可以组成型表达。激活型启动子在非诱导条件下不能表达或表达效率低;诱导条件下,激活蛋白被激活,并与激活型启动子结合,促使其表达。例如PBAD启动子受激活蛋白AraC的激活。
原核生物的启动子中有两个关键性元件,-10元件和-35元件,分别位于转录起始点上游约-35和-10碱基位置,是σ因子识别位点。σ因子是原核生物RNA聚合酶全酶(包括RNA聚合酶核心酶和σ因子)中的辅助因子。σ因子促使RNA聚合酶与启动子序列结合,启动转录。
在诱导型启动子的序列中,序列上游,和/或序列下游有转录因子(阻遏蛋白或激活蛋白)的操纵位点。转录因子通过与操纵位点的结合控制启动子。例如λ噬菌体基因组中含有6个λ噬菌体阻遏蛋白CI(简称λCI)的操纵位点:OL1(TATCACCGCCAGTGGTA),OL2(CAACACCGCCAGAGATA),OL3(TATCACCGCAGATGGTT),OR1(TACCTCTGGCGGTGATA),OR2(TAACACCGTGCGTGTTG),OR3(TATCACCGCAAGGGATA)。λ噬菌体中受λCI调控的L启动子(简称λPL)和R启动子(简称λPR)的-10元件和-35元件都分别与两个λCI操纵位点部分重合,因此λCI与操纵位点的结合会阻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结合,抑制转录。λCI与各操纵位点的结合对启动子的活性都有一定的影响。对于λPR来说,当OR1与OR2协同作用时,所起的抑制作用最大;OR1与OR3协同作用所起的抑制作用次之;而OR2与OR3协同作用或各操纵位点单独作用所起的抑制作用更弱(见Lewis等,“New insights into the phage genentic switch:Effects of bacteriophage lambda operator mutations on DNA looping andregulation of PR,PL,and PRM”,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2016),doi:10.1016/j.jmb.2016.08.02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IBT美国公司,未经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IBT美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4795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