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湖泊及景观水生态修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36485.2 | 申请日: | 2016-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01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洪应萍;汪伟;魏霄霞;林菡;钟希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红树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69 | 代理人: | 史霞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湖泊 景观 水生 修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污水处理设备的制造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湖泊及景观水生态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的城市景观水体、河道湖泊的污染、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养殖废水的处理情况仍不容乐观,随着海绵城市的建设,景观水体的污染治理迫在眉睫,上述其它水污染的治理需求也很迫切。目前我国对于上述这些水污染问题的治理,大多数仍采用常规的水处理设备,不仅费电,常常没有持续性效果,水环境不能进行持续性修复,黑臭现象屡治不绝。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湖泊及景观水生态修复方法,它能有效地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种湖泊及景观水生态修复方法,它是通过以下步骤予以实现的:
1.首先在需要修复的水体中添加经过培养的复合微生物菌剂;
2.然后将通过气泡发生器对水体进行增氧及气浮作业;
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是由枯草芽孢杆,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混合而成,其各种成分的配比依次为1∶0.4∶0.1(重量);
所述微生物菌剂的培养过程为:
1.首先在容器内加入PH值为6.8~7.2的清水;
2.然后在清水中添加1-4的%灭菌糖蜜,即可得到一种糖水,该灭菌糖蜜采用总糖度为45-60%、纯度为80-95%的灭菌糖蜜;
3.接着将配置好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加入到糖水中,即可得到一种混合溶液;
4.接着将利用增氧设备对混合溶液进行曝气作业,整个抱起过程中的水温为35~40℃,当PH值达到4.0~5.0范围时停止曝气,过滤后装入密闭容器内,储存待用;
所述的气泡发生器包含一个设置在水池1内的底阀2,该底阀2通过回水管3经过第一电磁阀4与气水混合泵5的进水端相连,所述气水混合泵5的一端安装有进气管6,该进气管6的端部安装有转子流量计7,所述气水混合泵5的出水端安装有出水管8,该出水管8的另一端经过压力表9和第二电磁阀10延伸至水池1内。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可生成大量微米、纳米级气泡,在水中的溶解率较高,溶解氧浓度可以达到饱和浓度以上,微纳米气泡在水中存留时间长,能够持续的提供利于修复水体微生物菌群的生长的环境,而添加的复合菌剂能够有效的对水体底泥进行生化修复。在底泥泥水界面形成毫米级保护层,可以氧化、吸收、吸附臭气。通过微生物强化水体中原有微生物菌群,降解水中有机物质,消除恶臭,解决水体富营养化,创造水生物生长的环境,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可消除河道湖泊底泥引起的黑臭现象,并具有持续性效果。能促进水体向洁净好氧生态系统演变,形成稳定延长的食物链,使生态系统相对稳定,逐步恢复水体的水生生态系统和水体的自净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1
参看图1,一种湖泊及景观水生态修复方法,它是通过以下步骤予以实现的:
1.首先在需要修复的水体中添加经过培养的复合微生物菌剂;
2.然后将通过气泡发生器对水体进行增氧及气浮作业;
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是由枯草芽孢杆,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混合而成,其各种成分的配比依次为1∶0.4∶0.1(重量);
所述微生物菌剂的培养过程为:
1.首先在容器内加入PH值为6.8~7.2的清水;
2.然后在清水中添加1-4的%灭菌糖蜜,即可得到一种糖水,该灭菌糖蜜采用总糖度为45-60%、纯度为80-95%的灭菌糖蜜;
3.接着将配置好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加入到糖水中,即可得到一种混合溶液;
4.接着将利用增氧设备对混合溶液进行曝气作业,整个抱起过程中的水温为35~40℃,当PH值达到4.0~5.0范围时停止曝气,过滤后装入密闭容器内,储存待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红树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红树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364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