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PtAu/PtMe电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33328.6 | 申请日: | 2016-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322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孙公权;李玉萍;姜鲁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4/92 | 分类号: | H01M4/92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催化剂 合金 制备和应用 电化学循环稳定性 额外保护 合成路线 还原过程 还原剂 原子比 磷酸 催化剂 毒化 | ||
本发明提供一种PtAu/PtMe电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应用,所述PtAu/PtMe电催化剂中Pt形成PtAu合金及PtMe合金两种相;所述电催化剂PtMe为Pt与Fe、Co、Ni中一种或两种以上形成的合金;Pt与Au的原子比为2:1~8: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Au还原过程中无需额外保护剂和还原剂,合成路线简便易行,所得PtAu/PtMe催化剂耐磷酸毒化及电化学循环稳定性良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以磷酸掺杂膜为电解质的高温燃料氧还原催化剂。
背景技术
与低温(<100℃)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相比,高温(>100℃)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具有电极反应动力学速率快、电催化剂抗CO等毒物能力提高、反应物和产物均为气相而使得水热管理较为简单等优势,作为绿色高效发电装置,在移动电源、便携电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近年来引起了研究者广泛的兴趣。但是,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发现通常采用的高温膜磷酸掺杂的聚苯并咪唑(PBI)在高达200℃的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质子传导率,但是磷酸在Pt基催化剂表面吸附强,造成催化剂毒化,影响电催化剂的活性;同时,由于操作温度提高,在高温、强酸以及高电位条件下,Pt基催化剂更易发生团聚,其稳定性受到更大的挑战。
为克服上述问题,Jong Hyun Jang(ElectrochimicaActa,2011,56,8802–8810)制备了Au@Pt催化剂,提高了Pt耐磷酸毒化的能力;Soo-Kil Kim(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2015,165 495–502)发现在酸性条件下,Au表面磷酸吸附较弱,进而采用CVD法制备PtAu合金,降低了磷酸在Pt表面吸附。然而,上述方法制备Au合金纳米粒子的过程中,或采用复杂的制备方法——例如上述文献中所提CVD及电化学沉积法,而采用湿化学法(ACS Catal.2016,6,1680-1690;Chem.Sci.,2016,7,3500–3505;Nanoscale,2016,8,2875–2880)制备Au或者Au的合金纳米粒子过程中,则需额外添加还原剂和保护剂,这些物质难以彻底去除,从而对纳米粒子造成不必要的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发明了一种用于高温磷酸掺杂型质子交换膜的PtAu/PtMe电催化剂。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PtAu/PtMe电催化剂,所述电催化剂的活性成分包括Pt、Au和Me,其中Pt分别与Au和Me形成PtAu和PtMe两种合金相,所述Me为Fe、Co、Ni中任意一种或二种以上;所述PtAu/PtMe电催化剂中Pt与Au的原子比为2~8:1,Pt与Me的原子比为1:0.001~1:0.25。
所述电催化剂为担载型或非担载型催化剂,活性成分的总质量含量为5.6%~100%。
所述PtAu/PtMe电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乙二醇EG还原法和/或者硼氢化钠还原法制备PtMe催化剂或PtMe/C催化剂;催化剂中PtMe金属总质量含量为5.3%~100%,PtMe的原子为1:0.188~1:1;
2)于溶剂中加入步骤1)所得催化剂,超声分散形成第一浆液;催化剂于溶剂中的质量浓度0.5mg催化剂·ml-1~10mg催化剂·ml-1;
3)将Au的前体盐加入至溶剂中并搅拌溶解,Au的浓度为0.01mgAu.ml-1~5mgAu.ml-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333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