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活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33322.9 | 申请日: | 2016-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322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王素力;孙瑞利;孙公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8/04119 | 分类号: | H01M8/04119;H01M8/04223;H01M8/04828;H01M8/1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质子交换燃料电池 活化 阴极 氮气 增湿 极化性能 气体转换 质子交换膜燃料 循环伏安法 测试 电池活化 阳极氢气 增湿氢气 阳极 多功率 气密性 电堆 可用 氧气 电池 重复 检查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质子交换燃料电池的活化方法,包括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通入增湿氮气,阳极通入增湿氢气,检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气密性;设置电池工作温度;达到设置温度后,持续保持阴极氮气和阳极氢气通入2‑3h;将阴极通入气体转换为增湿的氧气和/或空气,对所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进行极化性能测试和/或循环伏安法测试5‑10次,再次将阴极通入气体转换为增湿氮气,并保持10‑20min;重复步骤四10‑20次,至所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极化性能保持稳定。所述活化方法简单快速;通常可以在较短时间完成质子交换燃料电池活化,极大缩短有序电池活化时间;适用于活化有序质子交换燃料电池,也可用于多功率级别的质子交换燃料电池以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活化方法。
背景技术
因具有能量密度高、启动快速、零污染等特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近些年受到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质子交换燃料电池包括膜电极、垫片和双极板。其中垫片起到缓冲和固定作用;双极板一般为带有流场的石墨或金属;膜电极由质子交换膜、阴阳极催化层和阴阳极扩散层组成。通过上述装置组装电极在一定氢气和氧气或空气供应时便可以产生电能。
目前很多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气体、电子和质子有序传质的膜电极并采用上述电极组装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以降低催化剂成本和提高催化剂效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组装后不会直接使用,需要对电池活化以提高催化剂使用和效率以达到最佳工作点。然而采用有序膜电极组装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活化方法,很少文献和专利涉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活化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可以简洁快速地质子交换燃料电池至最佳状态,可用于多功率级别的质子交换燃料电池以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质子交换燃料电池的活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置于测试平台上,阴极通入增湿氮气,阳极通入增湿氢气,检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气密性;上述步骤使得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进行气密性检查的同时,对电极首先进行了预增湿;
步骤二:设置电池工作温度为60-90℃;活化工程中电池温度的设置与电池实际工作过程中设置的温度相同,使催化剂在燃料电池工作温度发挥最大活性,较少催化剂活化时间;
步骤三: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达到设置温度后,持续保持阴极氮气和阳极氢气通入2-3h;上述过程的目的是对电池进行进一步的增湿,使增湿的水能深入到有序化结构的膜电极内部;有序化结构膜电极催化层由有序载体和分布于有序载体表面的有序催化剂组成,有序催化剂呈现柱状结构从而提高粗糙度,进而引起催化层不易增湿;
步骤四:将阴极通入气体转换为增湿氧气或空气,对所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进行极化性能或者循环伏安测试5-10次后,再次将阴极通入气体转换为增湿氮气,并保持10-20min;电池性能测试或循环伏安测试主要是为了对有序化膜电极中催化剂进行活化,同时反应产生水对催化剂进一步增湿,缩短电池活化时间;常有活化方法为小电流恒流活化,该方法仅保证催化剂在所测试电流下性能到达最优,无法保证催化剂在所有电流密度下的催化活性,而采用本专利所述方法可以保证催化剂各个电流密度活性,同时减少活化时间;
步骤五:重复步骤三和步骤四10-20次,至所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极化性能保持稳定。重复上述步骤在于进一步增湿和活化催化剂;
所述增湿氮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为70-100%;所述增湿氢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为70-100%;所述增湿氧气或空气中水蒸气含量为70-100%。
步骤一、步骤三和步骤四中阴极氮气和阳极氢气气体流速的比1:1—10:1;步骤四中阴极空气或氧气与阳极氢气气体流速的比1:1—1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3332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