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监测根瘤菌在非豆科植物中定殖过程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27119.0 | 申请日: | 2016-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03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发明(设计)人: | 沈世华;荆玉祥;彭献军;吴青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74 | 分类号: | C12N15/74;C12N15/65;C12N1/21;C12N15/82;A01H5/00;A01H6/46;C12R1/41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任凤华 |
地址: | 1000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监测 根瘤菌 豆科 植物 中定殖 过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监测根瘤菌在非豆科植物中定殖过程的方法。本发明公开的方法,包括:将EGFP的编码基因导入根瘤菌中,得到重组根瘤菌;用重组根瘤菌接种非豆科植物,监测重组根瘤菌在非豆科植物中的定殖过程;EGFP为氨基酸序列是序列2的蛋白质;将EGFP的编码基因导入根瘤菌中为将包含EGFP的编码基因的表达载体导入根瘤菌中。实验证明,利用含有EGFP编码基因的重组根瘤菌接种非豆科植物后,检测出来的植物体内的根瘤菌分别显著高于利用含有GFP编码基因的重组根瘤菌接种非豆科植物,表明,利用EGFP对根瘤菌进行标记,可以提高检测准确率,可以更准确的监测根瘤菌在水稻和小麦中的定殖过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中,监测根瘤菌在非豆科植物中定殖过程的方法。
背景技术
根瘤菌不但可以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形成共生固氮的根瘤,而且还可以在自然条件下与重要的谷类作物的根形成内生的联合作用。尽管内生菌在植物中广泛存在,但是关于根瘤菌在植物根内的定殖方式还不清楚。内生根瘤菌进入非豆科植物的方式与根瘤菌进入绝大多数豆科植物根的方式和分布是不同的。根瘤菌侵入豆科植物的方式,大多数是以根毛形成侵入线的方式进入局部的根皮层细胞,进行分裂形成根瘤。只有少数豆科植物如花生、田菁,其根瘤菌是以侧根裂隙进入根的皮层细胞内形成根瘤。除了田菁茎瘤根瘤菌进入田菁根形成根瘤,同时发现在木质部有内生根瘤菌外,尚无发现其他根瘤菌进入豆科植物根后以内生菌形式存在。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各种标记基因的相继发现,为研究根瘤菌的竞争结瘤能力评价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手段。目前的标记基因有发光酶基因(Luciferas gene,luxAB)、β-葡萄糖苷酶基因(β-Glucuronidase gene,gusA)、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ene,gfp)和红色荧光蛋白基因(Red FluorescentProtein gene,rfp)。其中gfp基因标记由于具有快速、方便、准确的优点。
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 1021)可以促进非豆科植物水稻和小麦的生长,然而其作为内生菌在水稻和小麦体内的迁移和定殖过程尚无法获知,与小麦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目前还不清楚。通过gfp标记苜蓿中华根瘤菌,监测其在小麦体内的定殖过程,将为深入研究苜蓿中华根瘤菌对非豆科植物的促生机理奠定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监测根瘤菌在植物中定殖过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首先提供了监测根瘤菌在植物中定殖过程的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监测根瘤菌在植物中定殖过程的方法,包括:将EGFP的编码基因导入根瘤菌中,得到重组根瘤菌;用所述重组根瘤菌接种植物,监测所述重组根瘤菌在所述植物中的定殖过程。
上述方法中,EGFP的序列可为下述A1)、A2)或A3):
A1)氨基酸序列是序列2的蛋白质;
A2)将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编码EGFP的蛋白质;
A3)在A1)或A2)的N端或/和C端连接标签得到的融合蛋白质。
为了使A1)中的蛋白质便于纯化,可在由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的氨基末端或羧基末端连接上如表1所示的标签。
表1、标签的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271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