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氧化硅波导与铌酸锂薄膜垂直耦合的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27051.6 | 申请日: | 2016-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52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发明(设计)人: | 史云玲;李萍;王宇;逄鹏;孟超;魏喜雯;杨新年;张皓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工业学院;天津领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C19/72 | 分类号: | G01C19/7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张义 |
地址: | 158199 黑***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氧化硅 波导 铌酸锂 薄膜 垂直 耦合 谐振 集成 光学 陀螺 | ||
1.一种二氧化硅波导与铌酸锂薄膜垂直耦合的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晶片(1)、下包层(2)、二氧化硅波导环圈(3)、二氧化硅直波导(4)、上包层(5)、铌酸锂薄膜(6)、电光移频器光学波导(7)、电光移频器金属电极(8)、铌酸锂直条光学波导(9),
所述基底晶片(1)为表面抛光的硅晶片,厚度在0.1mm~1mm;
所述下包层(2)是基底晶片(1)硅片的上表面经过热氧化工艺形成的致密的二氧化硅膜层,下包层(2)的厚度在6μm~15μm,作为二氧化硅波导环圈(3)和二氧化硅直波导(4)的下包层材料;
所述二氧化硅波导环圈(3)制备于下包层(2)的上方,采用跑道型结构,位于左侧的二氧化硅直波导(4)和右侧的二氧化硅直波导(4)中间,厚度在1μm~10μm,高度在1μm~10μm,环圈半径0.1cm~10cm,所述二氧化硅波导环圈(3)采用掺杂的二氧化硅材料,其折射率高于作为下包层(2)和上包层(5)的二氧化硅材料;
所述二氧化硅直波导(4)制备于下包层上方,位于二氧化硅波导环圈(3)的外侧、铌酸锂直条光学波导(7)的正下方,厚度在1μm~10μm、高度在1μm~10μm,所述二氧化硅波导环圈(3)采用掺杂的二氧化硅材料,其折射率高于作为下包层(2)和上包层(5)的二氧化硅材料;
所述上包层(5)为二氧化硅膜层,制作于二氧化硅直波导(4)和二氧化硅波导环圈(3)的上方,其厚度在6μm~15μm,作为二氧化硅波导环圈(3)和二氧化硅直波导(4)的上包层材料;
所述铌酸锂薄膜(6)制作于上包层(5)的上表面,所述铌酸锂薄膜(6)具有单晶结构,其晶体切向为X切Y传或X切Z传或Y切Z传,厚度在0.1μm~10μm;
所述电光移频器光学波导(7)制作于铌酸锂薄膜(6)中,采用钛扩散或退火质子交换工艺制作,波导宽度在1μm~10μm,波导扩散深度在1μm~10μm,所述电光移频器光学波导由输入波导以及双马赫-增德尔光学波导组成;
所述电光移频器金属电极(8)制作于电光移频器光学波导(7)的双马赫-增德尔光学波导上方,分置于双马赫-增德尔光学波导双臂外侧及中间,采用集总式电极结构或行波电极结构;
所述铌酸锂直条光学波导(9)制作于铌酸锂薄膜(6)中,采用钛扩散或退火质子交换工艺制作,波导宽度在1μm~10μm,波导扩散深度在1μm~10μm,铌酸锂直条光学波导(9)制作于二氧化硅直波导(4)的正上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工业学院;天津领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黑龙江工业学院;天津领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2705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