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温度控制系统和温度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15804.1 | 申请日: | 2016-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59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郑喜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中源绿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83 | 分类号: | F24F11/83;F24F11/64;F24F5/00;F25B1/10;F24F14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创易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113 | 代理人: | 刘雪娇 |
地址: | 400000 重庆市渝北区两江新区***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温度 控制系统 控制 方法 | ||
1.一种温度控制方法,其是温度控制系统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系统包括:蓄冷装置、蓄热装置和控温装置,所述蓄冷装置与蓄热装置均与所述控温装置相连,所述温度控制系统还包括与控温装置相连的动力装置,所述控温装置内包括蓄冷装置的降温换热器和蓄热装置的加热换热器;所述蓄冷装置包括蓄冷工质容器和与蓄冷工质容器连接的蓄冷换热器,所述蓄冷换热器与降温换热器连接,所述降温换热器与所述蓄冷工质容器连接,所述降温换热器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所述蓄热装置包括蓄热工质容器,以及连接所述蓄热工质容器与动力装置的第一排气端换热器,所述蓄热工质容器与所述加热换热器相连,
所述温度控制方法包括:蓄冷装置获取最低温的压缩机制冷系统所释放的低温能量,至蓄冷装置达到预设的温度;检测控温装置的温度,若控温装置的温度到达阈值,则蓄冷装置通过降温换热器向控温装置释放低温能量;停止高温级压缩机系统的运行,由蓄冷装置给低温级压缩机系统制冷,使低温级制冷剂冷凝;或/和蓄热装置获取压缩机排气端释放的高温能量;检测蓄热装置内的温度,若蓄热装置内的温度达到压缩机排气端温度或压缩机排气端温度低于蓄热装置内的温度,则蓄热装置停止获取高温能量;检测控温装置的温度,若控温装置的温度到达阈值,则蓄热装置通过加热换热器向控温装置释放高温能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系统进一步包括低温制冷装置,所述低温制冷装置包括与降温换热器连接的低温冷凝器,所述低温冷凝器与蓄冷工质容器和蓄冷换热器均连接,所述降温换热器与低温冷凝器之间设有低温压缩机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工质容器与所述加热换热器之间还设有加湿水换热器连接,所述加湿水换热器用于预热加湿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工质容器包括蓄冷前工质容器和蓄冷后工质容器,所述蓄冷换热器与所述蓄冷后工质容器连接,所述降温换热器与所述蓄冷前工质容器连接,所述蓄冷换热器与所述蓄冷后工质容器之间设有蓄冷工质泵连接;所述系统还设有低温冷凝换热器与所述蓄冷前工质容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工质容器包括蓄热前工质容器和蓄热后工质容器,所述第一排气端换热器与所述蓄热后工质容器连接,所述加热换热器与所述蓄热前工质容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方法进一步包括:检测控温装置的湿度,若控温装置的湿度到达阈值,则蓄冷装置通过降温换热器向控温装置释放低温能量;或/和检测控温装置的湿度,若控温装置的湿度到达阈值,则蓄热装置通过加湿水换热器对加湿水进行预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控温装置的温度到达阈值,则蓄冷装置通过降温换热器向控温装置释放低温能量的步骤中进一步包括:停止所有压缩机系统的运行,仅由蓄冷装置给控温设备内制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控温装置的温度到达阈值,则蓄冷装置通过降温换热器向控温装置释放低温能量的步骤中进一步包括:停止复叠式压缩机的运行,蓄冷装置给小功率压缩机系统的冷凝器制冷,由小功率压缩机系统的蒸发器给控温设备制冷。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方法应用于热冲击试验箱,所述加热换热器或/和所述降温换热器位于风道的入口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中源绿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中源绿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1580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螺栓连接刮板
- 下一篇:一种玻璃加热石墨模具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