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和煤焦油混合加氢系统及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10691.6 | 申请日: | 2016-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51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2 |
发明(设计)人: | 沈和平;常伟先;梅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胜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67/02 | 分类号: | C10G6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侯桂丽 |
地址: | 201210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焦油 氢气供给单元 分割单元 供氢溶剂 催化剂供给 油煤浆制备 供给单元 混合加氢 产率 制备 催化加氢反应 进料加热炉 长期稳定 实现装置 有效减少 液化油 加氢 生焦 分割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煤和煤焦油混合加氢系统及工艺,该系统包括:氢气供给单元;煤供给单元;催化剂供给单元;煤焦油分割单元,用于将煤焦油分割为第一轻组分、供氢溶剂前液和第一重组分;供氢溶剂制备单元,与煤焦油分割单元和氢气供给单元分别相连;油煤浆制备单元,与煤焦油分割单元、供氢溶剂制备单元、催化剂供给单元和煤供给单元分别相连;催化加氢反应单元,与油煤浆制备单元和氢气供给单元相连。该系统及工艺能够显著提高加氢深度,增加液化油产率,并能够有效避免壁相生焦,降低生焦总量,实现装置长期稳定运行,并能够有效减少气相产率,降低进料加热炉负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化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煤和煤焦油混合加氢系统及工艺。
背景技术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近年来,煤炭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煤炭产量快速增长,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煤炭利用方式粗放、能效低、污染重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应大力发展煤化工技术。煤化工主要分为传统煤化工和现代煤化工两类,其中煤焦化、煤合成氨、电石属于传统煤化工,而目前所热议的煤化工实际上是现代煤化工,主要是指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二甲醚及煤制烯烃等项目。
煤化工的工艺路线主要有三条,即焦化、气化和液化,在煤的各种化学加工过程中,焦化是应用最早且至今仍然是最重要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制取冶金用焦炭,同时副产煤气和苯、甲苯、二甲苯、萘等芳烃;煤气化在煤化工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用于生产城市煤气及各种燃料气,也用于生产合成气(作为氢气、合成氨、合成甲醇等的原料);煤低温干馏、煤直接液化及煤间接液化等过程主要生产液体燃料(石脑油、汽油、柴油);煤的其他直接化学加工,则生产褐煤蜡、磺化煤、腐植酸及活性炭等,仍有小规模的应用。
我国能源资源中,煤资源相对丰富,石油资源相对少,而且石油往往受制于国际市场。因此,通过把煤液化替代石油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一个明智选择。而煤直接液化技术相对于其他煤化工技术,能直接得到液体燃料,且投资相对较低,相对于石油更加环保,符合国家节能环保的要求。未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能源需求将日益扩大,对于煤直接液化的需求也就越大。这也就是意味着,发展煤直接液化技术是满足日益增大的能源需求的必由之路。
煤焦油是煤热解制焦炭的副产品,在煤炭生产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基于目前的煤热解技术,煤焦油产量约占3%~5%(相对于焦炭产量)。近年来利用煤焦油生产车用燃油的应用比例逐渐增加,以煤代油既是解决车用燃油紧张问题的一条途径,也符合中国的能源结构特点。
煤焦油组分复杂,稠环芳烃、灰分、胶质以及沥青质含量高,并且含有氮、硫等杂原子物质,直接作为燃料不仅降低资源价值,而且对环境造成重大污染,因此煤焦油加氢提质是煤化工中常采用的工艺方法。固体杂质含量高是煤焦油不同于石油原料的特征之一,尤其是粉煤(粒径<6mm)热解焦油,其焦油含固量可达20%以上。然而传统的固定床加氢技术要求原料中固体杂质含量小于0.01%,杂质的存在不仅会给床层带来较大的压降,影响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行,而且会对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造成不可逆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不断完善工艺和开发新的技术来满足工业生产的要求,其中煤焦油悬浮床加氢技术是近些年比较热门、比较有效的工艺方法,其对固体含量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催化剂和原料同时进入系统,不会存在压降带来的稳定性问题。
综上,将煤和煤焦油混合共炼,不仅突破了煤直接液化的技术瓶颈,同时提高了液体产品的收率,对于解决燃油紧张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CN104910961A公开了一种煤直接液化循环供氢溶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发明采用煤直接液化产品作为供氢溶剂,将供氢溶剂分为小于200℃馏分,200~350℃馏分,大于350℃馏分。
CN104560098A公开了一种煤直接液化方法。该发明将煤浆、氢气和催化剂由下向上进入第一反应区反应后进行气液分离,液相进入第二反应区与氢气逆流接触,可以降低反应器内的气体分率,同时进一步提高煤直接液化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胜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胜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106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