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针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19932.6 | 申请日: | 2016-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351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黄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翔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A61M5/3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王正茂;丛芳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针头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头结构,其包含针体、壳体及分隔件。针体的针体腔室连接针口。壳体连接针体且包含壳体腔室与开孔,针体腔室连通壳体腔室而形成针头空腔。分隔件将针头空腔分隔出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彼此隔离。分隔件将针口分隔出注射口与回血口,第一腔室装有填充物且连通注射口,第二腔室连接回血口与开孔。由于人体本身的血管不论动脉静脉都有自然的压力存在,在注射到血管时会有回血的现象,借此利用第二腔室的透明性与开孔来确认回血状况,能使注射者在施打时避免打到血管而造成血管栓塞,进而提高手术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针头结构,特别是关于一种可即时确认回血状况而提高手术安全性的针头结构。
背景技术
在使用一般针具的尖针(sharp needle)进行填充物(如:玻尿酸)注射时,为避免细菌感染,不会把针头空腔内的空气注射到组织里面。在注射前,使用者会先进行排气的动作,把填充物先推入针头内的空腔中,直到针头内部的空腔都充满玻尿酸后,确定针头内在无空气,才会进行注射。
一般应用于医美注射用的填充物不是液体,是接近固体的材质,所以在注射时,必须要避开血管的位置。因为一旦注射到血管,将会造成血管的堵塞,容易引起皮肤坏死、失明、中风、肺栓塞等严重的副作用。
填充物注射的位置通常是在皮下,然而在实际注射时,其实并没有办法确切目视皮下组织有无血管存在,所以都算是盲目的注射(blind injection),其系因在注射时并没有办法百分之百确定注射的位置。因此,在实务上,注射者必须熟知解剖构造,选择适当的注射平面与位置,或是使用钝针(blunt cannula),亦或是在注射时进行回抽(aspirate)的动作,确认有无回血以确保不会注射到血管内。
目前公知的技术是在注射时进行回抽的动作,以确认有无回血。然而,一般注入的填充物依据本身的材质会有不同的黏滞系数,而比较黏性的填充物,例如:微晶瓷(Radiesse)、洢莲丝(Ellanse)或大分子的玻尿酸,在排气后会填满针头内的空腔。如果在注射这些填充物时,针尖在血管内,就算我们进行回抽的动作,也会因为填充物黏性的影响,导致太黏而让血液无法回流到针筒内,因此无法观察到回血现象。若这时候还继续推针筒把填充物注射到血管,就会造成血管的栓塞。所以就算是用回抽的方法,如果是使用到黏滞系数大的填充物,还是存有误判的风险。
另外一种公知的技术是使用钝针,其针头不是尖的,而是呈现圆弧状。理论上比较不会伤到血管,但是太细的钝针,还是具有某等程度的尖针(sharp needle)的穿刺力,因此使用钝针仍然会有刺到血管的风险存在。由上述可知,无论是尖针还是钝针,在注射时均会产生一定的危险性,其主要是因为在针尖进入到皮肤之后,注射者没有办法确实知道针尖是否在血管内。因此,目前市场上缺乏可以快速确认回血并能大幅降低手术失败风险的针头结构,故相关业者正在寻求其解决之道。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针头结构,其能够让注射者在针尖进入到皮肤之后,无需经过回抽,利用血管内自然的压力产生的回血现象,即可得知针尖是否在血管内。此外,本发明的针头结构具有不连通的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第一腔室装有填充物,第二腔室为透明且具有开孔,用以确认回血的状况。当开孔打开时可确认回血状况,若关闭时可避免注射填充物回流进入第二腔室,可使注射者在施打时避免填充物打入血管而造成血管栓塞,进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另外,特殊的针头结构使注射者能方便地操作,让注射者更能顺利地完成施打疗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翔,未经黄翔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199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