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区分不同航空油品的装置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19640.2 | 申请日: | 2016-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888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9 |
发明(设计)人: | 谢园园;李海洋;陈平;花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7/62 | 分类号: | G01N27/62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品 航空 样品瓶 加热 采样装置 气体检测装置 分析系统 供气装置 特征谱图 载气 加热装置 出气 排出 蒸汽 尾气 分析 流出 携带 | ||
1.一种快速区分不同航空油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密闭的玻璃样品瓶(1)、样品瓶加热模块(2)、供气装置(3)、温度控制仪(5)和气体检测装置(4);
密闭的玻璃样品瓶(1)上设有可拆卸的气体入口和气体出口;
所述供气装置(3)包括载气气源(6)、质量流量控制器(7)以及载气导入管(9),载气气源(6)内的气体经质量流量控制器(7)通过载气导入管(9)由气体入口通入玻璃样品瓶(1)内;
玻璃样品瓶(1)的气体出口与气体检测装置(4)的气体进样口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玻璃样品瓶(1)为下端封闭、上端开口的中空玻璃管,上气体入口端利用可耐高温的硅胶垫(8)密封,硅胶垫(8)上插设有第一金属针头(12)和第二金属针头(13);第一金属针头(12)入口端与载气导入管(9)密封连接,第二金属针头(13)出口端经气体出口管(10)与气体检测装置(4)的气体进样管(14)相连;
所述气体进样管(14)连接于气体检测装置(4)的气体进样口处,其为金属毛细管或石英毛细管,其外部设有电加热装置,可加热稳定至一定温度,避免油品蒸汽的冷凝吸附;
液态航空油品通过注射器(11)穿过硅胶垫(8)注入玻璃样品瓶(1)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第二金属针头(12)和(13)为医用注射器所用针头,其针尖末端位于玻璃样品瓶(1)中航空油品的液面以上,载气导入管(9)与气体出口管(10)分别通过第一、第二金属针头(12)和(13)与玻璃样品瓶(1)内部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载气气源(6)为装有载气的钢瓶,载气导入管(9)上设有质量流量控制器(7),载气流量可控;
所述载气导入管(9)与气体出口管(10)为有机聚合物材料管或不锈钢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检测装置(4)为直接气体进样的分析装置,主要为气体进样的正离子模式在线质谱仪,通过气体进样管(14)与玻璃样品瓶(1)相连;对航空油品挥发蒸汽的一部分采样分析,其余作为尾气排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玻璃样品瓶(1)的容积大小可随航空油品的用量调节,保证第一、第二金属针头(12)和(13)的针尖末端始终位于油品液面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样品瓶加热模块(2)和电加热装置(如:电加热块、电加热丝或电加热带)经温度控制仪(5)与外电源相连,可根据油品的种类调节玻璃样品瓶(1)的加热温度。
8.一种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装置在快速区分不同航空油品过程的应用,其特征在于:
采用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装置进行操作,包括如下步骤:
A.利用温度控制仪(5)将玻璃样品瓶(1)加热至所需温度,同时加热气体进样管(14)至所需温度;
B.打开质量流量控制器(7),设定惰性载气的流量;
C.采用注射器(11)将量取的航空油品注入玻璃样品管(1)内,保证玻璃样品管(1)内侧壁面无油品样品粘附;
D.将第一、第二金属针头(12)和(13)穿过硅胶垫(8)插入玻璃样品瓶(1)内,将载气导入管(9)和气体出口管(10)与玻璃样品瓶(1)连通;
E.利用气体检测装置(4)对航空油品加热挥发的蒸汽流出气在线采样,获得其挥发蒸汽的特征谱图。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气为不含氧气的惰性气氛气体(如:高纯氮气),防止航空油品加热时被氧气氧化而改变成分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
气体检测装置(4)为气体进样的正离子模式在线质谱仪,采用真空紫外灯离子源对航空油品的挥发蒸汽进行电离,该方法适用于成分较多且复杂的实际有机样品,可简化样品的特征谱图,利于根据其特征谱图实现不同航空油品的区分鉴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1964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