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态照明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19347.6 | 申请日: | 2016-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667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陈梓平;陈孟圳;黄磊;黄俊雁;刘洁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野光源眼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47/105 | 分类号: | H05B47/105;H05B47/165;H05B45/325 |
代理公司: | 北京慧诚智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539 | 代理人: | 戴燕 |
地址: | 51067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态 照明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态照明方法,在照明期间包括多个电气参数变化时间段,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在每个电气参数变化时间段内具有电源部输出起始电气参数和电源部输出终止电气参数,电源部输出电气参数从所述起始电气参数到所述终止电气参数之间呈同趋势变化,相邻电气参数变化时间段内电气参数变化趋势相同或不同;步骤2:根据步骤1使动态照明部改变照明参数,每个电气参数变化时间段内所述照明参数的变化使得使用者眼部结构动态的改变。本发明动态照明方法在不影响使用者用眼习惯、坐姿和工作节奏的前提下,通过主动训练使用者的眼部生理结构,有效地维护使用者的视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态照明方法,特别适用于读写作业环境和居家照明环境等期望产生视力保健和/或视力训练的场合。
背景技术
视觉健康也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2015年6月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国民健康视觉报告》的研究,2012年我国5岁以上总人口中,我国近视和远视患病群体多为学生和上班族。近视和远视的患病人数大约5亿,其中近视的总患病人数在4.5亿左右。学生学习压力大,家庭作业多,晚上要长时间在灯光下看书、做作业,而用眼卫生又很不健康,致使眼睛长期疲劳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因素。除了学生以外,上班族等人群也在灯光下长时间地看书、阅读和工作,眼睛得不到适当休息和调整,再加上由于照明的不科学会使眼睛发干、发酸、头晕、头痛,甚至恶心、紧张、心动过速,不知不觉地患上了“灯光疲劳综合症”。此外,不当照明可能对眼睛造成的伤害和疾病包括:光致白内障、光致视网膜炎、光致角膜炎、近视、脑眼功能紊乱、眩光式视觉疲劳等。
现有技术中,在期望产生视力保健和/或视力训练的场合,照明装置采用的照明方法主要分为两种:独立照明方式和辅助照明方式,其中独立照明方式是选取照明装置自身光源参数来实现具有视力保健效果的照明的方法,辅助照明方式是基于环境光或自然光的参与实现具有视力保健效果的照明方法。
此外,现有技术中还有一些照明的同时间断式提醒使用者休息和矫正坐姿的方法。然而,这些方式只是从外部用眼习惯上培养使用者,同样无法恢复和提高视力。如果使用者无法根据设计初衷来改变阅读和工作习惯,例如读写过程中间必须间断去查看其他位置或图像,或者读写姿势,则由于干扰了使用者的正常使用习惯,将很可能达不到预期的遏制视力进一步和的效果,也无法有效地维护使用者视力。
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在长时间读写作业环境或者在照明参数不科学的环境中,使用者眼睛无法恢复,长期让睫状肌、瞳孔和/或晶状体处于紧张状态,其形状、尺寸等结构固定不变,甚至使得晶状体和瞳孔长期多次被压缩。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弊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态照明方法,其特别适用于读写作业环境和居家照明环境。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态照明方法,在不影响使用者用眼习惯、坐姿和工作节奏的前提下,通过主动训练使用者的眼部生理结构,有效地维护使用者的视力。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的:
本方买哪个提供一种动态照明方法,在照明期间包括多个电气参数变化时间段,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每个电气参数变化时间段内具有电源部输出起始电气参数和电源部输出终止电气参数,电源部输出电气参数从所述起始电气参数到所述终止电气参数之间呈同趋势变化,相邻电气参数变化时间段内电气参数变化趋势相同或不同;
步骤2:根据步骤1使动态照明部改变照明参数,每个电气参数变化时间段内所述照明参数的变化使得使用者眼部结构动态的改变。
进一步地,所述每个电气参数变化时间段的时间长度相等或不等。
进一步地,所述电气参数包括电压和/或电流。
进一步地,所述照明参数为照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野光源眼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野光源眼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193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