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灰关联法改性沥青老化性能研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12428.3 | 申请日: | 2016-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7070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2 |
发明(设计)人: | 周燕;张凯;李美东;田华东;赵甜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城建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84***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性沥青 沥青结合料 应力吸收层 老化性能 沥青 关联法 研究 道路应力吸收层 分子量分布变化 改性沥青结合料 微观结构变化 灰色关联法 耐老化性能 老化机理 微观组成 影响顺序 影响因素 指标变化 参考 宏观 分析 老化 关联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灰关联法改性沥青老化性能研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对改性沥青老化前后分子量及分布的变化进行计算;然后,进行灰色关联法参数的计算;其次,进行分子量分布变化对改性沥青宏观性能指标变化影响的灰关联熵分析;再次,确定分子量及分布的变化对老化性能的影响顺序;最后,确定应力吸收层改性沥青结合料耐老化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控制应力吸收层沥青结合料的质量提供参考。本发明旨在借助先进的分析手段,从沥青的微观组成入手研究沥青的宏观性能与微观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研究沥青的老化机理,保证道路应力吸收层沥青结合料的使用品质,为控制应力吸收层沥青结合料的质量提供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道路工程技术领域,涉及道路应力吸收层改性沥青老化性能的方法研究,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灰关联法的道路应力吸收层改性沥青老化性能的研究方法。
背景技术
灰色关联分析法,简称灰关联法,是贫信息系统分析的有效手段,是基于行为因子序列的微观或宏观几何接近,分析因子间的影响程度,辨别主要与次要因子,确定因子对主行为贡献测度的有效方法。其目的是对信息不完全与少数不确定的系统作因子间的量化、序化,进而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
公路在国家交通系统和国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由于沥青老化导致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耐久性不足成为道路界一直关注的问题。我国道路工作者虽然也在改善路面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能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对于沥青在自然因素作用下老化后物理性质的改变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然而对于沥青老化在微观层次上的技术分析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沥青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现在的技术大多是围绕沥青组分变化与沥青宏观性能变化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沥青老化机理的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灰关联法的道路应力吸收层改性沥青老化性能的研究方法。材料的微观组成决定着材料的性质,因此借助先进的分析手段,从沥青的微观组成入手研究沥青的宏观性能与微观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研究沥青的老化机理,找出影响沥青老化的各方面原因,利用灰关联法计算沥青微观分子量,通过对比分析求出主要因子与次要因子,判断各种分子量对沥青六种宏观老化性能指标的影响程度,接着进行影响程度排序,进而确定出影响沥青老化程度最大的关键因子和最小的因子,从而得出沥青老化机理的主要指标,为沥青老化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本发明使用的沥青宏观性能指标有:针入度、135℃粘度比、弹性恢复比、粘韧性比、5℃延度比、质量比,其中粘度比、延度比参照规范使用135℃和5℃;使用的沥青种类有:SBR、SBS、SAM、QP、GC、TPS、STR七种具有代表性的应力吸收层改性沥青。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灰关联法改性沥青老化性能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如下步骤:
a、对改性沥青老化前后分子量及分布的变化进行计算;
b、进行灰色关联法参数的计算;
c、进行分子量分布变化对改性沥青宏观性能指标变化影响的灰关联熵分析;
d、确定分子量及分布的变化对老化性能的影响顺序;
e、确定应力吸收层改性沥青结合料耐老化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控制应力吸收层沥青结合料的质量提供参考。
所述步骤a中的计算改性沥青老化前后分子量及分布的方法为凝胶渗透色谱法。
所述步骤b中的灰色关联法参数计算包括灰关联度、灰关联熵以及灰熵关联度。
所述改性沥青宏观性能指标包括针入度比、135℃粘度比、弹性恢复比、黏韧性比、5℃延度比和质量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城建大学,未经天津城建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124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