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孔深槽的车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10372.8 | 申请日: | 2016-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353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袁列军;鲁建于;吴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B5/00 | 分类号: | B23B5/00;B23B1/00 |
代理公司: | 重庆蕴博君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0223 | 代理人: | 王玉芝,杨明 |
地址: | 402263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孔深槽 车削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孔深槽的车削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增压器、蒸汽压缩机等含叶轮机械产品的广泛应用。其内部涉及到对气体、油液进行封闭功能的关重零部件在生产加工中越来越多,这类零部件通常采用的都是在内孔车削多个深槽结构如图1所示来实现这一功能。然而这样的深槽在车削过程中却非常容易变形,变形后的零件失去其该有的封闭功能,对产品质量造成巨大影响,甚至无法使用导致报废,造成经济损失。
现有技术内孔深槽的加工,通常是分为粗车和精车两道工序进行加工,粗车时,按照实际尺寸在槽内留下均匀的0.5mm的精车余量如图2所示。
考虑到在加工上处于最后一道工序且零件在装夹时严格找正了平面与外圆,由此发明人判定其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就只有靠程序编制的加工方法和走刀路径来保证。通过分析,程序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刀具的选取和走刀方式这两方面。
首先是刀具的选取,根据槽宽和槽深直接选取相适应的直槽刀,对直槽刀的刀具圆角没有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划分;其次是车削方式的确定,这类深槽因为其中包含有圆角与斜度的关系,在结构上较为复杂,车削时通常采用的时如图3所示进刀方向顺序车削,整个精加工的走刀方式是从右向左的挨个完成。没有合理的根据深槽结构定义走刀方式。因此,发明人判定在传统的深槽车削中存在如下缺陷:
1、不同圆角的直槽刀对应不同的车削能力和耐磨性,在车削时给深槽两侧内壁带来不同的挤压应力,选用不合理圆角的直槽刀在车削时就会造成内壁的挤压变形;
2、单一的顺序进刀方式在车削时没有给零件的内壁预留足够的释放应力的时间,连续加工使同一内壁受到两次相同方向的挤压应力,给零件带来一定量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从而影响其精度。
针对上述问题,发明人对深槽加工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套新的内孔深槽的加工方法,能助于克服上述不足。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孔深槽的车削方法,可显著降低变形量、提高产品的成品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内孔深槽的车削方法,包括粗车工序和精车工序,还包括粗车与精车之间的半精车工序,
对于无斜度的深槽:半精车余量为0.05mm-0.15mm;
对于带斜度的深槽:半精车及精车均先加工深槽的斜壁面,后加工深槽的直壁面;半精车余量为0.05mm-0.10mm;
对于软材料:半精车及精车的刀具圆角均为R0.2;
对于硬材料:半精车及精车的刀具圆角均为R0.4。
进一步,半精车余量为0.05mm-0.06mm。
进一步,所述软材料包括铝或铜。
进一步,所述硬材料包括钛合金或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通过增加半精车工序可以减少精加工的加工量,从而减少切削力对零件本身的作用力,有效降低变形量,提高加工精度;同时,还通过对带斜度的深槽优先加工深槽的斜壁面再加工直壁面的策略,强化斜壁面的强度,弱化其车削变形,并在车削对面直壁面的时候,刀具和内壁又会产生一个相反的挤压应力来恢复前面车斜壁时的形变,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深槽的车削质量和加工精度;另外,还通过针对不同材料的零件采取不同的刀具圆角值以提高加工精度。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发明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发明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深槽结构图;
图2为现有技术精车余量图;
图3为顺序加工的示意图;
图4为气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顺序加工的受力示意图;
图6为分步加工的受力示意图;
图7为变异气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分步加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103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