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润滑轧制油组合物及其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96116.5 | 申请日: | 2016-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185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7 |
发明(设计)人: | 杨兰;王靖宇;李谨;张旭;李晓阳;张斌;杨兵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M169/04 | 分类号: | C10M169/04;C10N40/24;C10N30/06 |
代理公司: | 31251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王法男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十二 异辛基酸性磷酸酯十八胺盐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盐 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 三羟甲基丙烷油酸酯 苯三唑十八胺盐 二叔丁基对甲酚 季戊四醇油酸酯 亚磷酸二正丁酯 磷酸三甲酚酯 硫代磷酸胺盐 硫化脂肪酸酯 硬脂酸异辛酯 棕榈酸异辛酯 噻二唑衍生物 苯并三氮唑 磷酸三丁酯 十八烷基硫 烷基二苯胺 烷基硫化物 硬脂酸丁酯 棕榈酸甲酯 矿物油 苯基萘胺 硫化烯烃 润滑轧制 深度精制 酸性磷酸 油组合物 动物油 复合酯 磷酸锌 硫醚酚 十三醇 十四醇 正辛醇 硫化 硫磷 组份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润滑轧制油组合物及其用途。所述组合物由以下组份组成:40~90份深度精制矿物油;10~30份碳十二十四醇、异十三醇、正辛醇、季戊四醇油酸酯、三羟甲基丙烷油酸酯、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棕榈酸异辛酯、硬脂酸异辛酯、棕榈酸甲酯或硬脂酸丁酯;1~5份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盐、十八烷基硫磷酸锌、硫化烯烃、硫化脂肪酸酯、硫化动物油、烷基硫化物或硫磷钼;0.5~5份硫代磷酸胺盐、异辛基酸性磷酸酯十八胺盐、磷酸三甲酚酯、磷酸三丁酯、亚磷酸二正丁酯、碳十二~十四酸性磷酸复合酯;0.1~5份2,6‑二叔丁基对甲酚、N‑苯基萘胺、硫醚酚或烷基二苯胺;0.01~2份苯三唑十八胺盐、噻二唑衍生物、苯并三氮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润滑轧制油组合物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在不锈钢板冷轧轧制过程中,有多辊单机架可逆式轧机工艺,也有多机架连轧轧机的工艺,进行工艺润滑时,有纯油型轧制油和乳化型轧制油,大多数多机架连轧轧机的工艺润滑采用乳化型轧制油,个别连轧工艺对轧后不锈钢板表面要求比较高,因此采用纯油型轧制油。这种连轧工艺对纯油型轧制油的润滑性能要求较高。
若这种连轧工艺使用的纯油型轧制油润滑性能不佳,容易造成冷轧过程的板面划伤,轧机振动、轧制力过大或达不到工况所需压下率。为满足这种连轧工艺润滑的需求,轧制油要满足高润滑性能的同时,不影响冷却性能和退火清净性能。
国内外有关不锈钢轧制油的研究及专利主要有:文献CN102002416A公开了一种冷轧轧制油组合物及其用途,该组合物主要包括:芳香酸二酯3~10份,脂肪酸单酯8~20份,抗雾剂0.5~2份,基础油68~88.5份,极压剂02~4份,抗氧剂0.1~3份,金属减活剂0.01~0.5份。文献CN1334327A公开了一种冷轧不锈钢薄板轧制油组合物,该组合物主要包括:基础油98~99.4%,油酸环氧酯0.3~0.8%,油酸乙二醇酯0.3~0.8%,油酸丁酯0.3~0.8%,硬脂酸丁酯0.3~0.8%,2、6-二叔丁基对甲酚(T501)0.2~1.0%,苯三唑十八胺盐(T551)0.02~0.05%。但这些专利文献配方中未提到适用于连轧工艺的具有高润滑性能的轧制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以往轧制油的润滑性能不足以满足多辊连轧机组的润滑需求,容易造成冷轧过程的板面划伤,轧机振动、轧制力过大或达不到工况所需压下率,提供一种新的高润滑轧制油组合物。该组合物可提高轧制油的润滑性能,满足多辊连轧机组的润滑需求,同时不影响轧制油冷却性能和退火清净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润滑轧制油组合物,以重量份数计由以下组份组成:
组份a):40~90份深度精制矿物油;
组份b):10~30份选自碳十二十四醇、异十三醇、正辛醇、季戊四醇油酸酯、三羟甲基丙烷油酸酯、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棕榈酸异辛酯、硬脂酸异辛酯、棕榈酸甲酯或硬脂酸丁酯的至少一种;
组份c):1~5份选自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盐、十八烷基硫磷酸锌、硫化烯烃、硫化脂肪酸酯、硫化动物油、烷基硫化物或硫磷钼中的至少一种;
组份d):0.5~5份选自硫代磷酸胺盐、异辛基酸性磷酸酯十八胺盐、磷酸三甲酚酯、磷酸三丁酯、亚磷酸二正丁酯、碳十二~十四酸性磷酸复合酯中的至少一种;
组份e):0.1~5份选自2,6-二叔丁基对甲酚、N-苯基萘胺、硫醚酚或烷基二苯胺中的至少一种;
组份f):0.01~2份选自苯三唑十八胺盐、噻二唑衍生物、苯并三氮唑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961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