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玉米收获机用辊式玉米摘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558847.0 | 申请日: | 2016-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159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3 |
发明(设计)人: | 陶建花 | 申请(专利权)人: | 陶建花 |
主分类号: | A01D45/02 | 分类号: | A01D4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4000 甘肃省***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玉米 收获 机用辊式 摘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玉米收获机用辊式玉米摘取装置。
背景技术
玉米属于禾本科玉蜀黍族玉蜀黍属玉米种,学名玉蜀黍,玉米素有长寿食品的美称,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素及多糖等,具有开发高营养、高生物学功能食品的巨大潜力。
由于玉米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农村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来种植,而随着现在玉米作为生物质柴油的主要提供物,玉米价格再一次迎来上涨,而在农村的主要经济作物中玉米的种植已经占有了相当大的成份,而且已经有了大规模种植的趋势,玉米大规模的种植,玉米的种植方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玉米是中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凸显出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缓慢,2008年全国玉米机收率仅10%,远远落后于小麦机收率82.3%、水稻机收率52.8%(中晚稻)的水平,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地域辽阔,玉米种植行距、种植模式、种植规模差异大,致使玉米收获机跨区作业的适应性和经济性远不及小麦收获机。因此提高玉米收获机的适应性和规范玉米种植行距的标准化成为促进玉米收获机械化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玉米收获台以对行收获为主,不能够跨区作业,机器利用率较低,制约了玉米收获机的推广应用。为此,有关单位相继研发了窄行距式、锥螺旋分禾式以及喇叭口形喂入链式等玉米收获台,行距适应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玉米行距差异过大时,摘穗性能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通过分禾器、拔禾轮、甩刀与摘穗机构的优化组合,提高玉米收获机械对种植行距的适应性的摘取装置。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玉米收获机用辊式玉米摘取装置,包括分禾器1、摘穗板2、螺旋输送器3、拔禾星轮4、短拉茎辊5、长拉茎辊6和扶禾导入辊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摘穗板2前端设有分禾器1,在其后端设有螺旋输送器3;所述的拔禾星轮4分散在摘穗板2两侧;所述的短拉茎辊5和长拉茎辊6设在摘穗板2一侧,扶禾导入板7设在摘穗板2另一侧。
所述的扶禾导入辊7表面设有螺旋叶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的分禾器1、摘穗板2、螺旋输送器3、拔禾星轮4、短拉茎辊5、长拉茎辊6和扶禾导入辊7,玉米经分禾器1分禾,拨禾星轮4拨指抓取、横向输送至摘穗口,扶禾导入辊7、拨禾星轮4拨指、长拉茎辊6螺旋段形成上动态扶持输送,由于高速旋转扶禾导入辊7向后输送玉米秆的速度大于拨禾星轮4拨指的推送速度,倾斜的玉米秆被扶禾导入辊7迅速扶正,并分离成单株,进入摘穗区后,玉米秆在长拉茎辊6的作用下,向下运动,位于长拉茎辊6上方的两块摘穗板2将果穗摘下,拨禾星轮4将果穗继续向后推送至螺旋输送器3,螺旋输送器3将果穗向中间集中并输送至升运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结构简单、实用性强,提高玉米收获机械对种植行距的适应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分禾器1、摘穗板2、螺旋输送器3、拔禾星轮4、短拉茎辊5、长拉茎辊6、扶禾导入辊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玉米收获机用辊式玉米摘取装置,包括分禾器1、摘穗板2、螺旋输送器3、拔禾星轮4、短拉茎辊5、长拉茎辊6和扶禾导入辊7。
如附图1所示,其中摘穗板2前端设有分禾器1,在摘穗板2后端设有螺旋输送器3;其中拔禾星轮4分散在摘穗板2两侧;其中短拉茎辊5和长拉茎辊6设在摘穗板2一侧,扶禾导入板7设在摘穗板2另一侧。
其中扶禾导入辊7表面设有螺旋叶片。
本发明在具体使用时,玉米经分禾器1分禾,拨禾星轮4拨指抓取、横向输送至摘穗口,扶禾导入辊7、拨禾星轮4拨指、长拉茎辊6螺旋段形成上动态扶持输送,由于高速旋转扶禾导入辊7向后输送玉米秆的速度大于拨禾星轮4拨指的推送速度,倾斜的玉米秆被扶禾导入辊7迅速扶正,并分离成单株,进入摘穗区后,玉米秆在长拉茎辊6的作用下,向下运动,位于长拉茎辊6上方的两块摘穗板2将果穗摘下,拨禾星轮4将果穗继续向后推送至螺旋输送器3,螺旋输送器3将果穗向中间集中并输送至升运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陶建花,未经陶建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588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