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NG放空气再液化回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411897.6 | 申请日: | 2016-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146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3 |
发明(设计)人: | 鲍磊;王全国;张瑜;武志峰;凌晓东;张杰东;党文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5J1/02 | 分类号: | F25J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地址: | 26607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lng 放空气 液化 回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LNG放空气再液化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液化天然气(LNG)作为公认的清洁能源,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LNG在运输、存储等环节,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的BOG,单纯以LNG加气站为例,LNG槽车卸车完后罐内仍有3-4bar的蒸发气,需要放空以保证槽车上路安全。对于L-CNG加气站,可以采用放空气加压制成CNG(压缩天然气)回收利用,而对于LNG加气站,目前尚无较好的技术手段,给站场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安全隐患。
杨国柱(杨国柱.使用液氮回收LNG加气站BOG的可行性分析[J].煤气与热力,2014,34(10):35-37.)提出采用液氮回收LNG加气站BOG的方法,利用低温液氮与BOG进行换热,将BOG(蒸发气)再冷凝液化成LNG回收利用,该方案需要增加液氮储罐,同时需要大量使用液氮,同时增加了液氮窒息的风险。另外对LNG加气站站场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LNG站场普遍存在放空气大量排放无法有效回收的问题;特别是对于LNG加气站加液卸液频繁的站场,LNG槽车卸液完后存有大量放空气需要放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安全隐患,且尚无有效的槽车放空气回收技术。
本发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高压气体膨胀制冷原理的工艺,可实现站场放空气再液化回收,避免放空气的外排;同时本发明也同样适用于LNG加气站场LNG储罐放空气及LNG加注趸船、LNG储备库等存在放空气需液化回收处理的场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尚无有效的槽车放空气回收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LNG放空气再液化回收方法。该方法具有节能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LNG放空气再液化回收方法,采用LNG放空气再液化回收装置进行LNG放空气再液化回收,所述装置包括放空气进气 阀、气体混合器、低温压缩机、空气冷却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气液分离器、LNG出液管、出气管;所述LNG放空气经放空气进气阀进入气体混合器,气体混合器出口与低温压缩机入口相连,低温压缩机出口与空气冷却器入口相连,空气冷却器出口依次与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相连,第二节流阀出口与气液分离器相连,气液分离器顶部气相经出气管返回气体混合器入口,底部设有LNG出液管;所述低温压缩机的操作条件为温度范围为不低于-160℃;所述第一节流阀的操作条件为进气压力20-25MPa,出气压力4-6MPa;第二节流阀的操作条件为进气压力4-6MPa,出气压力0.2-0.8Mpa。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气液分离器的操作条件为气液分离器绝热性能良好,工作温度范围:-160℃~-140℃。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气体混合器为将站场内放空气和经该装置未被液化的放空气进行混合,再次进行液化。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空气冷却器为将压缩后的高温放空气进行换热冷却的设备。
本发明采用高压气体膨胀制冷的原理,可实现站场放空气的快速液化;采用二次膨胀制冷,降低设备运行噪声,同时节流阀输出功可用来驱动压缩机,起到节能的效果;工艺、设备简单,便于操作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中,1放空气进气阀、2气体混合器、3低温压缩机、4空气冷却器、5第一节流阀、6第二节流阀、7气液分离器、8LNG出液管、9出气管。。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但不仅限于本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LNG放空气再液化回收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1放空气进气阀、2气体混合器、3低温压缩机、4空气冷却器、5第一节流阀、6第二节流阀、7气液分离器、8LNG出液管、9出气管。所述LNG放空气经放空气进气阀进入气体混合器,气体混合器出口与低温压缩机入口相连,低温压缩机出口与空气冷却器入口相连,空气冷却器出口依次与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相连,第二节流阀出口与气液分离器相连,气液分离器顶部气相经出气管返回气体混合器入口,底部设有LNG出液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1189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冰箱的制冷控制方法与计算机存储介质
- 下一篇:一种快速肥料烘干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