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沸腾池的一体式环路热管散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63300.5 | 申请日: | 2016-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904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5 |
发明(设计)人: | 魏进家;袁博;周杰;惠永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15/04 | 分类号: | F28D15/04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61200 | 代理人: | 安彦彦 |
地址: | 71004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沸腾 体式 环路 热管 散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元器件冷却散热领域,涉及一种热管散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带沸腾池的一体式环路热管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技术的发展,电子器件规模化、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其发热量也急剧增大,如何高效地将这部分热量散出成为制约电子器件发展的重大问题。传统的风冷、水冷等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一高热流密度下的散热需求。
相变传热技术成为这一研究的主要方向,其利用了液态工质的汽化潜热,传热系数远远大于单相传热技术。尤其是将电子器件直接浸没在不导电液体中,利用池沸腾装置进行沸腾换热。为了强化沸腾换热效果,在电子器件表面加工了各种微结构,如中国专利第200810236502.9便设计了一种柱状微结构并提出加工方法,显著提高了临界热流密度。但是,这种加工有表面微结构的池沸腾装置仍存在若干缺点:
1、电子器件在静止环境中进行换热,能够达到的热流密度较低,须在较大过冷度下才能达到较高临界热流密度;
2、系统没有动力来源,芯片热量扩散至环境液体后无法有效导出,导致控制液体温度困难;
3、需要通过在池中布置冷却水管路并连接冷水机来控制液体温度,系统结构较为复杂。
由此可见,上述池沸腾装置存在诸多不足,仍有待进一步改进。
环路热管是一种高效的两相换热技术,其利用内部布置的毛细芯产生的毛细力作为动力驱动系统运转,具有传热系数大、传输距离远、布置灵活、结构简单等显著优点,在电子器件高效散热、空间冷却等领域有着巨大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前景。
早期的环路热管结构呈圆柱形,不利于与电子器件等平板型结构的配合使用,因此发展出一类平板式环路热管,与被散热物体贴合紧密,热阻小,效率高,在一些场合已经得到了实际应用。
但平板式环路热管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热系数较小、背向漏热严重、温度波动大、运行稳定性较低等,此外其结构不够简单紧凑,限制了在小空间内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环路热管散热器换热系数小、运行稳定性低、结构复杂的问题,提出一种带沸腾池的一体式环路热管散热装置,该装置换热系数大、结构简单,运行稳定,能够进行高热流密度下的电子器件高效散热。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带沸腾池的一体化环路热管散热装置,包括蒸发器、沸腾池和冷凝器,蒸发器包括补偿室,补偿室下方设置有用于提供动力的毛细芯,毛细芯下方设置有蒸汽槽道,补偿室与沸腾池之间有与蒸汽槽道相连通的集气槽,沸腾池侧壁上设置有与集气槽相连通的连接孔洞,补偿室底部产生的蒸汽进入集气槽,再通过连接孔洞进入沸腾池;补偿室与冷凝器的出口相连通,沸腾池与冷凝器的入口相连通。
所述补偿室横截面为矩形。
所述蒸汽槽道水平设置,集气槽竖直设置。
所述补偿室的侧壁上还开设有液体管路接口,液体管路接口与液体管路相连通,液体管路与冷凝器的出口相连通。
所述毛细芯采用双层不锈钢丝网结构,上层为300目,下层为500目。
所述沸腾池为方柱型空腔,沸腾池底部设置有用于强化沸腾换热的柱状微结构。
所述沸腾池的侧壁上开设有蒸汽管路接口,蒸汽管路接口与蒸汽管路相连通,蒸汽管路与冷凝器的入口相连通。
所述蒸发器和沸腾池的上部设置有顶板,下部设置有底板,顶板和底板通过螺栓连接,并使用O型密封圈进行密封;蒸发器和沸腾池之间通过挡板隔开,连接孔洞设置在挡板上。
所述蒸发器和沸腾池底部设有用于安装模拟热源的模拟热源滑轨,模拟热源滑轨外侧设置有刻度尺。
所述冷凝器包括管路和用于提供强制空气对流的风扇,管路的入口与蒸汽管路相连通,管路的出口与液体管路相连通,管路上设置两段翅片管,风扇设置在翅片管上方;管路中段通过三通连接有用于抽真空和充注工质液体的充注液阀门,充注液阀门还连接有充注液管;冷凝器入口、出口处设置有变径接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633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打桩机的打桩机构以及打桩机
- 下一篇:土地基星形臂端多索抗拔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