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故障敏感点动态检测的复杂事件处理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17963.9 | 申请日: | 2016-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8663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2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苏慧玲;王忠东;徐晴;邵雪松;宋瑞鹏;毛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11/07 | 分类号: | G06F11/07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110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故障 敏感 动态 检测 复杂 事件 处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故障敏感点动态检测的复杂事件处理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基本事件采集模块、基本事件存储库、规则解析模块、规则池、复杂事件图模型构造模块、敏感点检测模块、规则自动生成模块、复杂事件检测模块和复杂事件存储库,通过对用户输入的业务逻辑进行解析,生成事件检测的规则并对故障敏感点进行判断,基于此进行复杂事件检测;同时使用规则生成模块及时获取监控过程中的事件规则更新规则池,动态检测故障敏感点。本发明使得属于故障敏感点区域的复杂事件及时得到处理,提高复杂事件检测的准确性与实时性,进而增强了系统应用的实时响应能力,满足故障敏感点动态检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向故障敏感点动态检测的复杂事件处理系统及方法,属于信息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和感知设备的大量应用,安全审查、在线交易、入侵检测、金融服务、智能制造等领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原始数据,这对异常检测和实时监控等信息服务提出了更多要求。采用事件驱动的应用架构,在原始数据及上层应用(MES,ERP等)之间部署复合事件处理引擎,已成为现代信息处理系统的典型模式。
复合事件处理引擎,首先将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简单处理,转化为基本事件,然后,利用上层应用定义的业务规则从大量的基本事件中提取出相应的复杂事件,进而触发复杂事件所对应的业务规则,从而实现信息的主动实时处理。复杂事件处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要从大量的基本事件中提取出对应用系统有意义的复杂事件,因而,复杂事件检测是复杂事件处理的核心。
目前,针对复杂事件检测主要包括事件模式匹配模型和复杂事件检测方法,不同的事件模式匹配模型对应不同的检测方法。以事件为中心的模型不利用数据库对匹配事件进行建模,而是直接基于事件源,利用特定的结构来表达复杂事件,如有限状态自动机、Petri网、匹配树和有向图等,其中基于有向图的事件模型和检测方法由于模型表达能力强,检测算法简单明晰,获得了广泛应用。
在智能制造中,现有的故障易发点及敏感点的判定大多依赖于生产经验值来进行,或者使用过程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方法(PFMEA)对制造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在设计阶段获取故障易发点及敏感点信息。而在实际应用中,工业制造特殊的复杂环境下,制造过程各环节实际具有很多的不确定过程,如人与物料的动态移动、生产设备工况缓变与突变、以及生产过程工艺参数与生产环境的动态变化等等,这些不确定因素导致装备制造过程中的故障易发点及敏感点将随着时间而改变,为更好地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监控,需要实时掌握故障易发点及敏感点的位置判定情况,如何使用复杂事件处理技术满足故障敏感点的动态检测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目前,急需一种能够满足故障敏感点动态检测的复杂事件处理系统及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使用复杂事件处理技术满足故障敏感点的动态检测的问题。本发明的面向故障敏感点动态检测的复杂事件处理系统及方法,基于复杂事件处理的故障敏感点判定方法及规则自动生成机制,在实际监控过程中发现故障敏感点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并使用故障敏感点判定度驱动图遍历,使得属于故障敏感点区域的复杂事件及时得到处理,提高复杂事件检测的准确性与实时性,进而增强了系统应用的实时响应能力,满足故障敏感点动态检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面向故障敏感点动态检测的复杂事件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本事件采集模块、基本事件存储库、规则解析模块、规则池、复杂事件图模型构造模块、敏感点检测模块、规则自动生成模块、复杂事件检测模块和复杂事件存储库,
所述基本事件采集模块,通过感知设备从当前物理环境中采集感知数据并转换成基本事件;
所述基本事件存储库,用于存储采集到的基本事件;
所述规则解析模块,用于将用户输入的业务逻辑解析成符合事件检测要求的规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未经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179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