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成膜硅溶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89066.1 | 申请日: | 2016-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03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霞;刘卫丽;宋志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新安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9D1/00 | 分类号: | C09D1/00;C09D7/1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许骅;许亦琳 |
地址: | 20150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硅溶胶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机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领域,涉及一种成膜硅溶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硅溶胶是一种以水为分散介质的纳米级无机聚偏硅酸的胶体溶液,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作 为单独成膜物质参与成膜,但是其在成膜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龟裂等问题,影响了膜层的连 续性。为改善硅溶胶的成膜性,通常在硅溶胶中直接添加成膜助剂以辅助其成膜。
但是,直接在硅溶胶中添加成膜助剂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就 是成膜助剂与硅溶胶的稳定性。硅溶胶是靠电荷或其它一些稳定剂来辅助分散的热力学不稳 定体系,在复合过程中因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可能引起絮凝、结块或凝胶,所以成膜助剂要与 硅溶胶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因此,选择合适的成膜助剂尤为关键。除此之外,在成膜助剂和 硅溶胶的体系中添加其他的辅助剂,将有利于成膜助剂和硅溶胶体系的稳定性,同时也会有 利于成膜硅溶胶干燥后成膜的连续性。鉴于此,开发一种具有良好稳定性的成膜硅溶胶为其 在更广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膜硅溶胶及其制备方法与 应用,通过一种工艺简便、可控性强的方法得到成膜硅溶胶,并将其涂覆于基体上,最终干 燥后得到涂层具有较高的硬度、较强的附着力以及可调的透明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成膜硅溶胶,按质量百分比 计,包括以下组分:
硅溶胶66~91%;
改性剂0.1~1.8%;
成膜助剂7.2~33.9%。
优选地,所述硅溶胶为含二氧化硅颗粒的胶体水溶液。
更优选地,所述硅溶胶的固含量(即二氧化硅颗粒含量)为6-40wt%。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硅溶胶的固含量(即二氧化硅颗粒含量)为30wt%。
优选地,所述硅溶胶(即二氧化硅颗粒)的粒径为6-15nm。更优选地,所述硅溶胶(即 二氧化硅颗粒)的粒径为10nm。
优选地,所述改性剂选自硅烷偶联剂、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
更优选地,所述硅烷偶联剂为含环氧基团的硅氧烷化合物。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含环氧基团的硅氧烷化合物为γ―(2,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 烷或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所述γ―(2,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CAS号为 2530-83-8。所述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的CAS号为78-08-0。
更优选地,所述表面活性剂为低分子量聚乙烯醇。所述聚乙烯醇的CAS号为9002-89-5。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低分子量聚乙烯醇的重均分子量为40-1000。
优选地,所述成膜助剂选自丙烯酸树脂、聚氨酯、苯丙树脂、环氧树脂中的一种。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成膜硅溶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配比将改性剂滴加到硅溶胶中搅拌混合后,继续搅拌,得到混合溶液;
2)再将成膜助剂滴加到混合溶液中搅拌混合后,继续搅拌,即得成膜硅溶胶。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改性剂的滴加速率为6-8ml/min。更优选地,所述硅烷偶联剂 的滴加速率为7ml/min。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搅拌混合的时间为0.5-2小时。更优选地,所述搅拌混合的时 间为1小时。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继续搅拌的时间为1-72小时。更优选地,所述继续搅拌的时 间为48小时。
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成膜助剂的滴加速率为8-12ml/min。更优选地,所述成膜助 剂的滴加速率为10ml/min。
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搅拌混合的时间为0.5-2小时。更优选地,所述搅拌混合的时 间为1小时。
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继续搅拌的时间为1-5小时。更优选地,所述继续搅拌的时间 为2小时。
优选地,所述步骤1)或2)中,所述制备方法在室温下进行。所述室温为20-25℃。
优选地,所述步骤1)或2)中,所述搅拌混合为持续搅拌混合。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硅溶胶为含二氧化硅颗粒的胶体水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新安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未经上海新安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890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结构水性防火涂料
- 下一篇:绿色染料及其制备方法、油墨和电润湿显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