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茯苓的种植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0033272.0 申请日: 2016-01-19
公开(公告)号: CN105766366A 公开(公告)日: 2016-07-20
发明(设计)人: 陈代科;刘如县;张松林;陈斌;罗艳 申请(专利权)人: 巴中市通江银耳产业技术研究院
主分类号: A01G1/04 分类号: A01G1/04;C12N1/14;C12R1/645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636700 四川***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茯苓 种植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植物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茯苓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茯苓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茯苓属。为多孔菌科卧孔属植物茯苓的菌核,为低等植物,是寄生在松树上的真菌。药用部分为干燥菌核体;其性味甘、淡平;有渗湿、健脾、宁心等功能;用于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心悸、眩晕。茯苓皮,利水消肿,用于水湿浮肿等症。茯苓是我国常用的中药材之一,也是大宗出口药材之一。但由于当前松木资源日渐枯竭,菌林矛盾突出,导致茯苓产量锐减,收购价格直线上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茯苓的种植方法,具有省工、省时、不占用耕地、节约松木、质量好、产量高等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茯苓的种植方法,包括选择苓场、选择栽培基质、处理苓场、处理栽培基质、选择优质菌种、接种时机选择、接种、成活检查、病虫防治、培土填缝、排水、采收加工得到茯苓的过程,

所述选择苓场是指选择阳光充足、土质疏松的坡地作为苓场,作为苓场的坡地的坡度为10~30°;所述苓场优选为坐北朝南;

所述选择栽培基质是指选择当年采伐、树皮不脱落、直径大于10㎝以上的松篼作为栽培基质;

所述处理苓场是指将苓场的栽培基质周围1m以内的表土挖松;使得栽培基质的横向根露出;

所述栽培基质处理是指将栽培基质的横向根去皮留筋;此处理方法加快了栽培基质水分的散发;

所述选择优质菌种是指,选择菌龄不超过45天、菌丝洁白、长势旺盛、菌木块呈淡黄色腐朽状、无杂菌污染的茯苓菌种,将其菌丝剥去后,在25℃的条件下,20~24小时内其菌丝恢复则为优质菌种;

所述接种时机选择是指当栽培基质出现裂纹时,即可进行接种;

所述接种是指将优质菌种通过高桩接种和/或矮篼接种的方法嫁接到栽培基质上;

所述成活检查是指接种15天后,清晨去苓场观察,凡菌种上的覆土干燥,表明优质菌种已成活;覆土湿润,则菌种未成活,将未成活菌种挖出,重新接种;

所述病虫防治是指在苓场发现白蚁存在,则用杀蚁药喷在白蚁身上,让其带药返巢,实现全巢消灭;

所述培土填缝是指优质菌种上的覆土被雨水冲掉时和结苓期幼苓生长迅速使得土面龟裂时,皆应当培土填缝;

所述排水是指雨季来临时疏通苓场排水沟,防止栽培基质含水过重导致菌丝停止生长;

所述加工采收是指,首先,茯苓成熟时,在晴天立即采收,并将采收的茯苓堆放置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紧使之析出水分;其次,将析出水分的茯苓摊开晾干后反复堆盖至茯苓表皮皱缩呈褐色,并剥下茯苓表皮后切成茯苓块;最后,将茯苓块晒干。

具体地,所述高桩接种的方法是指,首先,在栽培基质的树兜与侧根交接处锯出一个长12cm、深5~6cm的缺口,其次,将菌种放入上述缺口筑紧后,在外覆新鲜松叶并捆扎牢靠;最后,在其上覆土4~6cm,使得覆土呈馒头型,并盖上防雨淋的薄膜。

具体地,所述矮篼接种的方法是指,首先,将栽培基质的侧根的侧面去皮,露出木质部,并将晒干的松枝紧靠上述木质部处;然后,将菌种放置在去皮的侧根上,用新鲜松叶或松木盖好;最后,在其上覆土4~6cm,并盖上防雨淋的薄膜。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所述种植茯苓的方法使得茯苓种植存活率提高到100%,采用松篼作为栽培基质,不额外占用土地,极大的节约了土地资源;接种的方式以及苓场的处理,进一步确保了接种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茯苓的种植方法。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茯苓的种植方法,包括选择苓场、选择栽培基质、处理苓场、处理栽培基质、选择菌种、接种时机选择、接种、成活检查、病虫防治、培土填缝、排水、采收加工得到茯苓的过程。

所述选择苓场是指选择阳光充足、土质疏松的坡地作为苓场,作为苓场的坡地的坡度为10~30°;所述苓场优选为坐北朝南;

所述选择栽培基质是指选择当年采伐、树皮不脱落、低油脂、直径大于10㎝以上的松篼作为栽培基质;

所述处理苓场是指将苓场的栽培基质周围1m以内的表土挖松;使得栽培基质的横向根露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巴中市通江银耳产业技术研究院,未经巴中市通江银耳产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332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