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食品传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21608.1 | 申请日: | 2016-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616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1 |
发明(设计)人: | 李斌;刘本国;康壮丽;郭延成;陈玉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A23P10/00 | 分类号: | A23P10/00;B65G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3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食品 传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生产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食品生产厂家在加工油炸食品时,刚炸好的高温食品,多经过冷水槽降温后,再进入下道工序。高温的产品进入冷水槽,冷水槽中的冷水温度急剧上升,且无降温措施,要想持续保证降温效果,只能不断换水,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同时香脆的油炸产品在冷水槽中经过水的浸泡,口感下降,产品质量随之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食品传送装置,其通过压缩机冷却器降低导轮的问题,最终降低软体导热硅胶带的温度,然后通过与油炸食品的接触降低油炸食品的温度,降温过程不通风、不沾水、少灰尘,能耗低、降温效果好。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食品传送装置,包括支撑框、安装在支撑框下部的皮带传送机、安装在支撑框竖杠上的皮带传送机的驱动电机;
支撑框的下端安装有压缩机冷却器;皮带传送机包括转轴连接在支撑框两侧的导轮、和由两个导轮拖动的皮带;所述导轮内部为密封空腔结构,空腔内安装有热交换铜管;在热交换铜管的外部,空腔内灌注有填充液;每个导轮内的热交换铜管的输入端通过导轮外部的A导管与压缩机冷却器的输入端连通,热交换铜管的输出端通过导轮外部的B导管与压缩机冷却器的输出端连通;
皮带由位于两侧的支撑输送带和位于中部的软体导热硅胶带构成;软体导热硅胶带的两侧分别与一个支撑输送带的内边缘固定;软体导热硅胶带的断面形状为“凹”字形空腔结构,其中部为热交换凹槽;软体导热硅胶带的空腔内填充有冷却液;
支撑框的上端,沿着皮带的长度方向上平行转动连接有两排压轮;每个压轮的形状均为锥形;同一宽度方向对称的两个压轮均与软体导热硅胶带上部两侧的凸起滚动配合,且使两侧的凸起挤压呈成闭合的“八”字形。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食品传送装置在皮带传送机的中部设置有振动电机;振动电机上部转轴连接有与皮带滚动配合的振动轮;振动电机的下端固定在U形支架上;U形支架在上端与支撑框固定。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食品传送装置的支撑框的一端转轴连接有位置与软体导热硅胶带中部的热交换凹槽配合的清洁棉块;清洁棉块的形状与热交换凹槽的形状吻合。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食品传送装置的热交换凹槽的两侧壁以及底面均涂覆有聚四氟乙烯涂层。
与传统的食品用风冷、水冷等冷却设备相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为:1、油炸食品刚生产出来后,温度较高,落到软体导热硅胶带的热交换凹槽内,在传送的过程中,与软体导热硅胶带接触,直接热交换,设备利用率高。软体导热硅胶带内充冷却液,上表面柔软,与油炸食品接触充分,导热硅胶的导热率高,在传送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热交换,降低油炸食品的温度。油炸食品的降温过程不受气流影响,不会二次污染。油炸食品的降温程度可以通过控制传送速度和压缩机冷却器的功率控制。
2、软体导热硅胶带上部在传送的过程中,受到两排压轮的挤压,将油炸食品封闭在变形的“八”字形热交换凹槽内,进一步保证接触充分,提高换热效率。
3、压缩机冷却器与皮带之间通过导轮实现热交换,导轮在不断的旋转下与皮带均匀接触,能够提高皮带温度的稳定性,使得皮带只与导轮接触,不接触其他液态冷媒,结构简单,维护方便。
4、在振动电机的作用下,能够使得热交换凹槽在振动的过程中减少缝隙,使油炸食品均匀的与软体导热硅胶带接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导轮的平面示意图。
图中,1、支撑框;2、皮带传送机;3、驱动电机;4、压缩机冷却器;5、导轮;6、皮带;7、热交换铜管;8、填充液;9、A导管;10、B导管;11、支撑传送带;12、软体导热硅胶带;13、热交换凹槽;14、压轮;15、振动电机;16、振动轮;17、U形支架;18、清洁棉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科技学院,未经河南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216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