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凝并净化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37701.8 | 申请日: | 2015-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361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发明(设计)人: | 刘欣;刘德全;谭晓风;许楷楠;戴飞鸿;伍晓光;张义祥;余生镇;赖佩佩;张家双;詹伟忠;黄期辉;俞献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力德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
主分类号: | B03C3/017 | 分类号: | B03C3/017;B03C3/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净化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电凝并净化设备。
背景技术
虽然静电除尘器对各种粒径粉尘总的去除效率可高达99%以上,但是对微细颗粒物的除尘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对粒径范围在0.001-1μm的亚微米颗粒,高效净化的效费比极低。这些微细颗粒物严重污染环境,对人体危害极大,但所有的净化设备对颗粒物的净化都存在一个粒径下限,因此都存在着一个处理能力极其有限的细微粒子粒径区间。凝并是指微细颗粒通过物理或化学的途径互相接触而结合成较大的颗粒的过程,经过凝并处理后的颗粒物粒径谱会向粗颗粒方向偏移,可以提高净化设备对细颗粒物的处理效率。除尘设备采用的凝并方法最常见的有声凝并、冷凝并、电凝并等,其中以电凝并所需的技术要求最高,电凝并的应用时间也最短。凝并可以作为除尘的预处理阶段,使小颗粒长大,再利用其它除尘设备加以收集,可以大大提高收尘效率并极大提升除尘效费比。早在20世纪初,人们就开始了微细颗粒的凝并现象的研究,其中电凝并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及新型凝并装置的开发,为静电除尘器高效收集烟气中的微细颗粒物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阶段的电凝并净化设备以大型工业实验类或实验室类居多,通常是作为其它净化设备的预处理设备,商品化的成套设备极为鲜见,电凝并类独立净化设备尚未得到应用与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生产与使用成本低且能高效净化细颗粒物特别是挥发凝聚态超细颗粒物的电凝并净化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凝并净化设备,包括外壳主体、支持立柱、绝缘立柱、导电支架、正负高压电源、正负高压电源仓门、检修门、正高压电极网板、负高压电极网板、设备进风口、设备出风口,所述支持立柱和绝缘立柱组成放置正高压电极网板和负高压电极网板的支架,所述正高压电极网板和负高压电极网板交叉间隔排列在所述的支架内,且两组电极网板之间采用绝缘材料绝缘,两组电极网板呈等间距平行分布,所述导电支架包括正高压导电支架和负高压导电支架,所述正、负高压导电支架分别与正负高压电源连接,且设置在绝缘立柱上,所述正高压电极网板和负高压电极网板分别与正、负高压导电支架连接,所述正负高压电源设置有正负高压电源仓门,所述的支架放置在外壳主体内部,所述的外壳主体设置有检修门。
进一步的,所述正负高压电极网板为导电材料构成的通风网状结构,且正负高压电极网板上双面设置针状或其它尖刺状放电芒刺,芒刺尖端指向相邻的网状电极,芒刺尖端到电极网板平面的高度以及芒刺间距随正负高压电源的特性以及净化对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参数,芒刺高度取值在异极极间距的3%与50%之间,芒刺间距取值在异极极间距的5%与600%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正负高压电极网板其中组电极可以直接接地,从而将正负正负高压电源改为单一极性电源,相应的单一正负高压电源电压需要达到同型正负双极性正负高压电源电压的2倍。
进一步的,机网平面夹角没有特定要求,风速较高或对设备有低风阻需求的应用场合可采用进出风口方向与所述正负双极性高压电极网平行的构造,风速较低或对设备净化效率有较高需求时可采用进出风口方向与所述正负双极性高压电极网垂直的构造,安装场地特殊时可采用风向与电极可采用任意夹角。
进一步的,所述电凝并净化设备内电场风速设定可以在0.1m/s至60m/s间,可以根据安装场地设计电场风速,但必须保证足够的污染空气的电场总停留时间,所述的电场总停留时间设定视颗粒物粒径分布谱及初始浓度、净化效率来设定,细颗粒物占比越大、初始浓度越高、净化效率要求越高则所需电场停留时间越长,反之则越短,所述电场停留时间在0.1s与300s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电凝并净化设备可以直接作为完整的油烟类粘性颗粒物净化装置,也可以作为非粘性颗粒物净化设备的预处理装置。作为油烟净化装置时所述设备外壳主体底部增设储油空间与泄放油管道与阀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力德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未经深圳市力德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377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