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侧入式真空采血管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90801.2 | 申请日: | 2015-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414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罗珍玉;陆秀萍;覃素娇;杨敏;罗颖华;谢伟玲;王飞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5/154 | 分类号: | A61B5/154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汇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5114 | 代理人: | 兰如康 |
地址: | 530022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侧入式 真空 血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真空采血管,具体涉及一种侧入式真空采血管。
背景技术
上世纪40年代初,真空采血技术被发明,它省略了抽拉针管和推血入试管等不必要的步骤,利用真空管中预先制造的真空自动吸血入管,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溶血的可能。它与最初的开放式的玻璃采血管相比,具有无污染,采集方便、利于运转和储存等优点。但是,由于该采血管管头及进针口为垂直设计,进针后血液垂直注入,血液垂直注入瓶底,直接生成血泡而溶血,影响血液标本质量。为了避免这一现象,临床操作时要求操作者斜面进针,以使血液随着试管壁流下,可避免生成血泡而溶血。但由于真空采血管头设计不合理,造成个体采集差异,标本时有不合格现象发生。
这就需要一种具有标识性强,且能够解决形成血泡而溶血的采血管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真空采血管中,容易血泡的缺陷,提供一种侧入式真空采血管来解决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侧入式真空采血管,包括圆柱形管体,所述管体顶部的管头位置设有用于将管体密封的橡胶,所述管体侧部设有弧形凹口;所述管头为具有高度差且俯视为圆形状。
本实用新型中,作为进一步方案,所述管体中还设有标签,所述弧形凹口设置在标签上方位置。弧形凹口方便操作者从缺口一侧插入针头,同时弧形凹口正好承接操作者持针柄的拇指和食指部分,该设计方便操作者使用。
本实用新型中,作为进一步方案,所述管头处的橡胶将管头密封具有高度差、俯视为圆形状;所述橡胶落差处设有进针标识。
本实用新型中,作为进一步方案,所述弧形凹口最大深度为1-2mm,所述管头高度差为2-3mm,这样符合人体工程学和进针要求。
本实用新型中,作为进一步方案,所述弧形凹口边缘处设有圆弧倒角,从而防止人手被画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方便操作者使用和提高血液标本采集质量的优点。是对真空采血管结构的一种创新。
2.本实用新型采用简单的加工设备即可实现效果,并且所用材料均为现有技术的材料,便于在医院中推广运用。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便于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管体1、橡胶2、弧形凹口3、标签4、进针标识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以下实施例以实用新型最优效果进行解释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该侧入式真空采血管,包括管体1,管体1顶部的管头位置设有用于将管体密封的橡胶2,管头为具有高度差且俯视为圆形状,同样的,橡胶2有高度差、俯视为圆形状,管体1侧部设有弧形凹口3,弧形凹口3设置在标签4上部位置,橡胶2落差处设有进针标识5,本实施例中,弧形凹口最大深度为1mm,管头高度差为2mm,弧形凹口边缘处设有圆弧倒角。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弧形凹口最大深度为2mm,管头高度差为3mm。
操作时,食指和拇指抓住弧形凹口3,将针头斜插入进针标识5,使得进针后针口正好与管壁接触,血液由管壁下流,避免由于采集过程生成血泡而溶血,保证血液标本质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的限定。对于所述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子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908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